English

秦淮河再现“桨声灯影”

2017-07-19 04:56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郑晋鸣

  “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古老的秦淮河碎影粼粼、烟雾徐徐,是南京最负盛名的城市名片。然而,横穿城市中部的内秦淮河北段,由于污染严重、建筑遮挡、岸线不通,长期以来“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年来,南京市玄武区创新整治手段,把这条淹没在历史和闹市里的“水弄堂”,打造成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城市客厅”,再现秦淮河畔昔日的“桨声灯影”。

秦淮河再现“桨声灯影”

整治后的内秦淮河北段。孙好摄/光明图片

  综合治污 再现碧水清波

  盛夏傍晚,褪去了正午的暑气,许多行人游客沿着南京内秦淮河北段岸边的栈道散步。落日余晖映红了天空,两岸景观植物生机勃勃,河道内碧水缓缓流淌。

  往来行人沉醉于这段路的美好,而长期居住在这里的市民刘长云则见证了这条古街从不美好到美好的“进化史”:“之前这条河太脏太臭了,河面上漂浮着各种垃圾,我们经过都得捂着鼻子,夏天也不敢开窗户。现在经过区政府的治理,河水比原来干净太多了,环境也比以前好了。”

  内秦淮河北段西起中山路,东至竺桥,全长2150米,已静静流淌了2000多年。自明代起,两岸人文兴盛、交通频繁,逐渐演变成了城市内河。时至近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沿岸人居密度逐年提升,周边垃圾成堆、道路不通,居民“背水而居”,曾经贯穿城市核心区的“水动脉”繁荣不再。

  治水先治污。为了重现昔日的盛况,近年来,玄武区在“截、清、修、引、管”几个方面同时发力,对内秦淮河北段河水进行除污清淤。在源头上,首先对16处河道排污口控源截污,并将汇水区范围内10家重点排水户全部办理排水许可。在河道内,清除河道淤泥垃圾约两万立方米,新建引水补水回流管道,从浮桥引水至通贤桥,促进局部水循环。

  通过综合整治,碧绿的清波再次荡漾在内秦淮河北段。

  水路联动 打造生态景观

  “原先这里的车都是随便停放,地上都是垃圾,又脏又臭,一下雨脏水就流到河里去了……”谈起以往的环境,内秦淮河北段的居民们满是心酸。

  “内秦淮河环境污染表象在河里,根源却在岸上。要让外地游人向往,首先要让本地居民满意。”玄武区住房和建设局局长章凯意识到,河道整治的目标,不仅要“宜游”,还要“宜居”“宜业”。为此,在实施河道整治时,玄武区结合河道两侧的功能空间,划分了不同的景观风貌,对住宅区进行整改,实施建筑立面及环境整治。而在城市商业段,则将河岸上杂乱不净的小餐饮店换成文化创意店、休闲体验店等轻时尚类商业配套,把水路交汇空间改造为文化广场、路演广场。此外,北段沿岸还多出了很多景观小品,香樟、夹竹桃、栀子花等竞相开放,一路行来,一步一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生态美景。

  据悉,目前内秦淮河北段治理工程已累计完成河道两侧人行步道整治4200米,拆违1660平方米,建筑立面整治3600平方米,绿化景观建设4500平方米,内秦淮河北段沿岸“拂去尘埃”,旧貌换了新颜。

  “现在空气也很好,还有花香,我每天都会沿河岸散步。”居民李玉芳的家就在河岸边,打开窗户就能看见碧水蓝天,“每天生活在画里,像是在做梦似的。”

  古今相融 共筑“人文之河”

  “竺桥原本名为‘竹桥’,始建于南唐,是明故宫护城河最西边的一座单孔石拱桥,因附近有大片竹林而得名,后因谐音改名‘竺桥’……”在竺桥头的河岸景墙边,市民张文军向七岁的孙儿讲述这座桥的历史。“现在河边环境真好,我有空就带着小孙儿沿河岸逛逛,带他看秦淮夜景,给他讲秦淮故事。”张文军说。

  内秦淮河北段承载着玄武区的历史记忆,河段内通贤桥、浮桥、太平北路桥、东大桥(京市桥)、太平桥和竺桥等六座古桥历史悠久,成贤街、丹凤街、珍珠河、香林寺河等多条古街巷岁月绵长,沿岸历史文化资源丰厚。为体现内秦淮河北段的文化特色,玄武区在整治水环境的同时,组织多名专家学者对整段河道近2000年的历史典故进行梳理,并将研究成果加以利用。“段内的六座古桥都有相应的历史,我们在每个桥头都设立了特色景墙,展示这座桥的历史文化。”章凯介绍。此外,玄武区还将成贤街、丹凤街、珠江路等古街巷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编纂“玄武古街巷、古河道文化研究系列丛书”,让内秦淮河北段焕发人文生机。

  如今,内秦淮河北段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沿线古桥悠悠、古巷深深,一段浸透着历史积淀与内在气质的内秦淮河重现在世人面前。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19日 09版)

[责任编辑:邱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