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厦门思明:一缕乡愁上心头

2017-07-22 04:1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马跃华

  完整的樟木,布满刻痕;一面刻龟,一面刻寿桃;两侧分别刻铜钱,这样一个大大的龟糕印摆在了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中山路的讲古场上。最近,走到这里的厦门人都会习惯性地停下脚步,听听熟悉的讲古声,看看眼熟的龟糕印,恍若“穿越”回从前。

  近年来,思明区不断通过阵地建设、赛事促进等方式,再现南洋骑楼、闽南古厝风情,以延续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品骑楼风情

  过去,厦门人有一种住古厝逛骑楼的生活方式。为了把“古早味”留住,思明区把闽南古厝、南洋骑楼当宝贝护着。

  走进中山路这条历史文化名街,厦门人心情大好。因为这里的老旧骑楼换新装后,重现了南洋骑楼的风情。见证骑楼从辉煌到沧桑,老厦门人走在这条老街上,总是隐隐担忧:这些“爷爷奶奶”级的骑楼在风烛残年后会倒下吗?

  厦门人的担忧止于两年前。思明区本着既留住乡愁,又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的原则,开始对中山路骑楼进行恢复原貌、修旧如旧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老照片收藏爱好者找到骑楼的老照片,并按照照片上的木制窗户、线条、雕塑等进行修复,再现其历史风貌。

  思明区对骑楼加固排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延续文脉、留住乡愁,注重保持新老建筑的协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让老城区焕发新机。对骑楼如此,对有闽南风格的古建筑,思明同样细心呵护。

  思明区采用“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居民自行改造街坊风貌建筑以及有历史文物价值的房屋,通过保护性治理,修旧如旧,让这里的古宅走上了自我更新之路。通奉第巷、小走马路、金新河巷等呈现出十足的闽南味。

  听闽音依旧

  83岁的林老先生住在土堆巷,他最近找到一个新乐趣——每周末到老剧场文化公园听曲。老剧场文化公园从4月开始,每周六下午都有闽南曲艺的专场演出。来自省、市、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来了歌仔戏、南音、陶笛等精彩演出。

  最是乡音解乡愁。在繁华的城区生活着,不时传出的一阵阵闽南曲调拨动了老厦门人的心弦。思明因地制宜,尽可能地注入更多的闽南文化元素,搭建起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曲艺展演台。台上南音、讲古、答嘴鼓、古陨等闽南曲艺应有尽有,让人们近距离领略闽南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和弘扬优秀的闽南文化价值观。

  金榜山的讲古场、中山路的闽南话角、轮渡白帆广场的闽南戏曲表演角……思明区让闽南曲艺从这头传到那头,从老人传到小孩。不久前,思明主办了“思明杯”南音大会唱,汇聚了厦漳泉各地的12支南音社团。

  厦门方言讲古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讲古仙”在讲古场手执书本或折扇,用闽南方言、俗语、顺口溜讲历史故事、话民俗趣闻。去年,思明区一批小学生拜厦门讲古国家级传承人范寿春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盛富泰为师,拉开思明讲古培训班的序幕。7名小朋友还被聘为思明区文化馆的“小讲古员”。

  看江枫渔火

  厦门港曾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港口,其靠海的片儿区叫作沙坡尾。沿海渔船朝出暮归,在大担南北采捕,风发则鱼贯而回,成为天然的避风之所。最鼎盛时期,这里有渔船近4000条。

  夕阳西下,厦门人习惯在沙坡尾漫步,看着保留下来的船坞、避风坞、锚地、航道、岸线,思绪也飘回了从前。这些最直接、最真实的记忆,还将被负载在一艘“船”上。在沙坡尾58号,长达10.58米的王船已经上完漆。这艘“国家级非遗——观赏王(官)船”将作为沙坡尾的重要人文景观之一,向市民、游客永久展示。下一步,思明区还计划建设“送王船”展示馆。

  新鲜的海鲜总是让人“爱不释口”,沙坡尾还成就了隔壁的八市,令其成为厦门“最新鲜最便宜”的海鲜集散地。八市常有叫不出名的野生海鲜现身。在这场“鱼市学堂”中,海鲜专家们会来到现场教学,教居民采购、辨认、烹饪、品尝海鲜。

  就在八市里,阿吉仔吉治百货也很有生活味。阿吉仔吉治百货是一栋有着海蛎壳水洗石的旧外墙和满地老花砖装饰的博物馆,被厦门人视作城市记忆馆。在这里,老材料、传统工艺随处可见。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22日 02版)

[责任编辑:邱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