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情注大漠戈壁 书写无悔人生

2017-07-22 04:2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情注大漠戈壁 书写无悔人生

——“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张玉山的援疆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殷泓 李慧

  2011年8月,受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的委派,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政策及技术研究中心四级职员张玉山,告别了70多岁的老母亲、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和教书的妻子,从繁华的首都来到了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深处工作。6年来,他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向国家的重大战略水利工程、北疆的千里供水大业,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成绩突出,甘于奉献边疆

  张玉山任职的额河建管局,负责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全局85%的职工工作、生活在1200多公里长的工程沿线,这里是人迹罕见的大漠戈壁,99%的地方手机无信号。

  与其他同事一样,张玉山大部分时间都在工地,只有春节和少数出差北京的机会才能与家人团聚。张玉山是水利专业的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思路开阔,业务精湛,工作实绩突出。援疆工作期间,他发挥专业特长,主持设计解决设计单位未能解决的难题,取得直接效益约8亿元,间接效益更大。

  张玉山还积极发挥援疆干部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主动协调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以及其他内地行业相关单位之间的合作交流,针对贯穿戈壁沙漠900余公里渠道工程面临的渗漏、滑坡、风沙等自然风险,以及用水户在需水时空上的差异风险,带队到南水北调工程调研,并邀请专家协助编制了更为科学、安全的调度运行方案,效益年递增5%以上。

  此外,他主持完成的新疆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成果已在国家重大工程中被采纳,同时依托该项目,培养了7名专业技术骨干,留下了永不带走的援疆成果。

  为民务实,赢得百姓信赖

  作为中央国家机关首批驻村一年的援疆干部、工作组组长,张玉山带领工作组克服了异常艰苦的驻村条件:工作组8人分住两间土房,每间只能放下两张高低床,房屋漏雨、门窗漏风,饮用涝坝水,使用简易旱厕,没有网络,手机不能上网和收发短信,组员借轮流每月一次去百公里外县城买菜的机会洗洗澡。

  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张玉山带领工作组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严格按照驻村要求开展工作,带领工作组深入农舍田间与村民拉家常,与乡村干部、党员、“四老”人员、妇女代表、学校教师、宗教人士等座谈,深层次了解社情民意。

  针对特困户和特困生,张玉山带头并号召工作组和单位职工捐款5万元,开展扶贫帮困和助学等活动,从细微处赢得百姓信赖。同时,筹措150多万元修建7公里长的渠道,解决两三千亩耕地的灌溉问题;购买核桃苗、拖拉机和喷药机,为村民增收创造条件;平整道路、设置路灯,推进美丽乡村工程建设。

  经过一年的务实工作,工作组所驻的多来提巴格村的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村民们看到了幸福生活的希望,给工作组送来了表达谢意的四面锦旗。

  克服困难,树立良好形象

  张玉山做人的真诚、做事的能力得到了额河建管局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认可,2014年5月,在中央和国家机关第七批援疆干部即将到期之际,额河建管局领导和同事们极力挽留张玉山,南水北调办领导亦高度重视,工作上大力支持、生活上悉心关怀,使他得以安心继续援疆。

  由于工作忙,张玉山从未休过探亲假,亦未请过假。一家人,两地分,他亏欠家人的太多太多。父亲去世早,他知道母亲非常想念自己,但每次电话中母亲总是说:“我没事,不要担心,好好工作,不要给单位和妈丢脸……”每当此时,他心中对母亲的愧疚久久难以释怀。

  这就是张玉山,一名普普通通的援疆干部和南疆驻村工作组组长,6载的美好青春年华献给了戈壁大漠和边疆人民,他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动人的援疆故事和精彩的水利人生。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22日 03版)

[责任编辑:邱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