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乌兰浩特后花园”体验江南风光

2017-07-28 04:4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守望相助七十载 壮美亮丽内蒙古

“把农区变成景区,把农园变成乐园”

——在“乌兰浩特后花园”体验江南风光

光明日报记者 刘梦 高平 李笑萌

  一阵欢笑声渐近,来自乌兰浩特市区的一支近20人的自行车车队,沿着笔直平坦的彩色骑行道,穿过绿油油的万亩稻田,一路行至记者眼前。

  “沿途景色实在太棒了,我们特地多绕了几圈,一共骑了……”66岁的车队成员吴喜良低头看了看手机,上面的数字让他吃了一惊,“43.19公里!”

  这是骑行道正式修建完工之后,车队第一次来到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胜利嘎查(注:嘎查为蒙古语音译,意为行政村)。队员们感慨道,在内蒙古看见如此壮观的水田实属不易。

  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壤、清新的空气,正是靠这得天独厚的优质自然生态条件,胜利嘎查近年来新开拓出4万亩水稻田,并以此为依托,开发出自己的稻米品牌。义勒力特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陆启国说,万亩稻田通过合作社进行种植和经营,不但统一了生产标准,同时也便于集中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提高稻米品质。旱田改水田,收获的不仅是作物的经济效益,更开阔了发展旅游业的新视野。

  站在满都拉敖包山顶望去,一面是用毛石砌成的蒙古族大敖包,另一面是绿树成行、稻田成方的千里沃野……塞外风情和江南水乡在同一个地方交会,既形成鲜明反差,又奇妙地和谐共生。

  “把农区变成景区,把农园变成乐园,把产品变成商品。”抓住了这一机遇,在镇政府和乡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绿色水稻的生产区,也就成了乡村旅游的体验区。越来越多像吴喜良一样的人来到这里,享受北方城市少有的景致与体验。

  而在距离胜利嘎查不远的义勒力特嘎查,乡村家庭游已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这里,道路边花香阵阵,流水潺潺,广场上的人群熙熙攘攘。一侧是民俗产业一条街,分布着各类特色产业体验店,一侧是小型乡村舞台和演艺广场。远处,文化长廊内设立了开放式书架,人们可以随意取阅自己喜欢的书籍。

  临近中午,记者同自行车车队一同来到义勒力特嘎查的一户农家乐。

  “有朋友特别向我们推荐了这一家。”吴喜良说。农家乐的女主人修英丽早年因工伤失去了一只手,但此刻,她高兴地站在院子里招呼大家:“天热,进来吃西瓜!”

  屋里的装修并不算精致,但处处温馨。长长的灶台上摆满新鲜的瓜果蔬菜,随意供人挑选,厨房里,几位村民正在大锅前忙活。

  修英丽虽然自己行动不便且大儿子长年瘫痪在床,但结婚30多年来,她与丈夫相互扶持相互支撑,从开粮米工厂、种蔬菜和果树,到去年开始搞起农家乐,夫妻俩用勤劳的汗水撑起了一片天。6个大棚,2000多棵果树,家庭年净收入10万元,日子眼见着越来越好。“这多亏了党和政府的支持与帮助,没有他们,我还不知道在哪嘞!”说着说着,她又笑起来。今年,修英丽一家荣获自治区级文明家庭称号。义勒力特嘎查党支部书记白双龙介绍,受修英丽的影响,村里投身农家乐的村民越来越多,大家齐心协力促发展的劲头越来越足。

  随着旅游旺季来临,同村的“开心农场”迎来了大量游客。在农场首期开发的100亩土地中,已经有五分之三被游客“认领”。“认领”后,人们可以自行选择自耕自种、半托管或全托管的形式种植属于自己的放心蔬菜,还可以通过专门的手机App,24小时随时查看蔬菜长势。“这样,城市的市民在农村‘有了地’,干起了农家活,享用了农家乐!”白双龙说,农场采取的“众筹众创”模式,让农民不仅有土地流转收入、在农场劳作的收入,同时还享受入股分红,多重“红包”极大地激发了乡民投身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积极性。

  借“全域旅游”的东风,义勒力特镇已经成为“乌兰浩特后花园”。如今,塞外变江南,一幅发展的画卷正在稻田、花海、果蔬的芬芳里徐徐展开。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28日 04版)

[责任编辑:白丽克孜·帕哈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