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期刊看台

2017-07-28 04:4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期刊看台】

  李陀《无名指》(长篇小说) 载《收获·长篇专号》夏卷

  很少有人记得,文艺评论家李陀最初是写小说出身,其短篇小说《愿你听到这首歌》还曾获得1978年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而这部长篇小说,使他又重回小说家行列。这部作品从心理医生的角度,切入当下现实。主人公杨博奇,中文系出身,在海外又拿了社会学和艺术史的硕士学位,为了从“人的内部”理解人的秘密,又修了心理学的博士学位,回国以后以心理医生为职业在北京谋生。这个职业使他见到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人,有大老板,有公务员,有家境丰裕而内心迷茫的家庭妇女……经济在不断发展,而人的内心却无处安放,主人公在光怪陆离的现实面前也失去了判断力。

  刘庆邦《陪护母亲日记》(散文) 载《十月》2017年第4期

  有“中国短篇小说之王”之誉的刘庆邦,在这篇散文里,展示了另一种文体的魅力。这篇散文有明显的文本开拓,而且显然很成熟。它既没有被日记规范,也没有被母亲养病局限。陪护的人在改变,治病的空余被交谈和回忆充满。时间在当下与过去之间自由穿梭,空间在病房与家乡之间轻松转换。各色人等在讲述中纷纷登场,然后从容或仓促谢幕。文本因此具备一种似乎无所不能的包容性,一种复杂多变的开放性。

  何立伟《昔有少年》(短篇小说) 载《上海文学》2017年第6期

  何立伟1984年创作的短篇小说《白色鸟》曾被看作当代“诗化小说”的代表之一;这些年来,他写作、绘画、摄影并举,一直活在审美的世界中。这部短篇小说以“过来人”的目光,透视一个“少年”懵懂的内心,将他的委屈、痛苦、迷惘看得通透。作品的描写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像一幅幅流转的画面,直抵读者内心。

  王凯《沙漠里的叶绿素》(中篇小说) 载《青年文学》2017年第7期

  巴丹吉林沙漠是王凯的文学根据地,这篇小说的故事依然发生于此。三个从军校毕业的大学生,被分到了驻在沙漠的空军基地,且像沙粒一样被散落到沙漠中不同的驻点上。在远离人群、资源匮乏的沙漠中,生活对他们而言,被简化为一场为了生存的奋斗。正是在沙漠这片单纯的“人性”试验场,我们能够更为直接而清晰地观察到“人性”。主人公彭小伟的“爱情圣徒”气息在他的每一次悲壮的失恋中得以加强,凭借这个人物,作者想表达一种当代的理想主义情怀,他在这个“不合时宜”的人物身上,倾注了一腔幽默与深情。

  东君《空山》(中篇小说) 载《江南》2017年第4期

  这是一部在想象力驱使之下寻求诙诡效果的实验之作。它坚守文学品质的同时,也荤素不忌地汲取了类型文学的元素。小说重写金庸笔下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却没有刀光剑影。诗意飞扬的文字,向我们呈现的是一个电闪雷鸣般的内心世界。这是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戏仿,还是对另一种意义上的新武侠的重铸?进入《空山》,随之游弋,或许能获得一种异质的阅读体验。

  邹金红《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篇小说) 载《鸭绿江》2017年第7期

  邹金红是近年来涌现出的文学新人,这篇小说在语言上弥漫着特殊气息、在细节与感觉当中形成的精准表达、在客观叙述与作品人物语言之间形成的自由移换,几乎浑然天成,充分体现弥漫与控制的审美特征。该小说将两个人物之间的故事,形成的哲学互文与互释、反差效应,将生命的残留与生存的欲望、将人性的温暖与缺失,表达得淋漓尽致,别有新意,深入骨髓。

  马勇《列车之光》(中篇小说) 载《牡丹》2017年第7期

  小说虽是写一个乘警的外勤经历,却并不把矛盾冲突局限于小小的车厢之中,而是双线并进,将生活中的坎坷与执勤中的遭遇交织在一起,营造出时而紧张、时而疏离的独特氛围。虽然小说在叙述节奏上还不够老道,但作者的写作野心已经通过作品展示了出来。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28日 14版)

[责任编辑:王丽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