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科、专业的同与不同

2017-07-29 04:4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论教】

  作者:马陆亭(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

  编者按

  本版7月4日刊出的《理性审视学科与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学科地位与专业教育水准不可顾此失彼》一文在高校和学界引发关注。为了进一步厘清这一问题的脉络,展开更深入的思考,我们特别邀请高等教育研究界专家就此进一步讨论,以助力“双一流”建设。

  学科专业在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因此备受关注,我们也常常说学科专业建设而不加区分。但是,在大学具体的实践中,却存在着重学科轻专业、重科研轻教学等种种迹象,说明二者也存有差异。我们需要明晰其共同点和不同点,以推动科学发展。

  学科、专业的共同点

  专业是学科的细化。大学由学科组成,学科是大学的核心,学科可细化为专业,这是我们经常提及的,也是我们笼统地把学科专业放在一起的主要原因,即学科只是比专业大点儿。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明确其“分为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适用于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招生和培养,并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等工作。学士学位按本目录的学科门类授予”。2012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明确本科“《专业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级”,它们基本与研究生学位的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相对应。

  二者都是知识分类的产物。学科专业都是知识体系构建的结果,是知识的分类、科学的细化。在由瑞典和德国的两位教授共同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里,就明确指出大学最初是围绕哲学、医学、法律和神学四种学科建立起来的,之后派生出若干专业性学科。研究越来越深,知识越来越细,科学既分化又重组,导致各国对学科专业的划分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反映出认识的差异。

  二者又都是一种制度安排。基于知识分类而建构出学科专业,也就有了制度的含义,如机构、人员、场所、交流。制度包括内部的组织、运行,因此也就有了特定的利益。行政建制、机构和编制在大学是很重要的,意味着拥有自己的领地,意味着有一批人专职、稳定地从事这项工作,后来的由教研室、系升院或升中心再升学部,包括重点学科建设,其实都是在强化这种制度安排。

  学科、专业的不同点

  学科指向科研而专业指向教学。学科的概念体现着一个研究领域,而专业则明显是一个育人的概念范畴,如教师隶属于学科而学生就学于专业。这也是为什么说的是学科专业建设,而慢慢在事实上成了学科建设。学科好评价,如发表多少论文、有多少科研项目、学科点有多少教授等;而专业不好衡量,你有一百个学生我也有一百个学生,如何比高低?

  学科专业可以完全不一样。教师从自身学科的角度提供课程,而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学科教师开出的课程,学生的知识结构可以与自己老师的知识结构完全不同。这与前面所说的专业比学科小的含义就不一样了,此时的学科和专业,知识组合的相关性可以很小。国外一些大学为什么推崇学分制?就是因为专业边界的开放程度很高,理论上甚至可以是一人一专业,优点是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适应社会需求。

  影响专业发展的因素比学科多。科学技术和社会需求都影响学科专业发展,在学科体系的形成中,由同一学科发展衍生的是线性学科群,由彼此支持的相邻学科组成的是相关学科群,在不同学科交叉地带产生的是交叉学科群,与产业相关联的是应用学科群。而专业的发展还受教育理念的影响,如早期我们提倡“螺丝钉”精神,强调人才培养的专门性,专业越设越窄,实行市场经济后又逐步拓宽了专业口径,这就是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变化——由专业教育思想向通识教育思想的转变。相对而言,科学技术自身的逻辑对学科影响更大,教育理念对专业设置影响更大,而社会需求对二者的影响力都在上升。

  如何开展学科、专业建设

  全面认识学科专业的同与不同,目的是分清责任,避免僵化。教师隶属于学科,越研究越深,知识越分越细,但学生需要有知识的宽度,因此需要正确理解教师知识体系与学生知识体系的异同,进行恰当的制度设计和教学安排。

  允许多元发展。因为科学技术、社会需求和教育理念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科和专业的发展,组合就是多元的了,评价、衡量标准就不能单一。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因为社会需求的影响力在不断上升,而社会需求的覆盖面又非常广泛,将会导致未来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治理模式甚至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十分巨大。我们的教育思想认识要能跟得上来,而不能阻碍发展。

  重视课程开发。专业其实是一组课程计划,但知识的简单堆砌构不成专业,结构化课程是专业形成的唯一方式。当前,我国大学在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很多可归结为课程数量太少,导致学生的选择性太少,专业出现雷同,难以形成特色;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越来越没有课程可学,专业水平难以提高;许多时髦的专业徒有一副空壳子,学的还是传统专业的课程,专业难以发展。其实,课程少,说明研究的深度不够,学科发展得不好。专业课程产生的流程是,科研产生讲座,完成几个科研项目就可以产生前沿课程。现在我们的大学规模庞大后,因教务安排问题不重视小型的前沿课程,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29日 07版)

[责任编辑:王丽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