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在“一带一路”上的机器人:从“面对面”到“肩并肩”

2017-08-24 04:4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一带一路”上新的友好使者——中外知名学者和企业家热议中国机器人“走出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慧制造研究院院长王田苗:

  中国机器人“走出去” 应考虑人口和文化差异

  光明日报记者 刘江伟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推动中国机器人企业‘走出去’,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考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慧制造研究院院长王田苗对记者说道,“首先是人口差异。我发现在美国很少有便利店,但是在日本、中国和韩国没有便利店就无法生活。这与社会结构有关系,它决定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开拓技术研究的方向。其次是文化差异。之前有一次我到过美国一个小区,周末晚上出来之后发现好多亚洲的老爷爷、老奶奶在照顾孙子孙女,但是西方没有这样的情况,都是父母亲自照顾,这就是文化和伦理的一种差异。”

  王田苗认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和文化差异的背景下,无人工厂将是一种发展趋势。“对于人口密度大的国家,因为要提高工作效率,但做工的工人又比较难招,就需要实现无人化操作。”他认为另一个发展趋势是服务老人的机器人。“由于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让人越来越不想独处,这就出现了机器人对话、机器人伴侣、机器人聊天。定制化的服务以及私人助理,包括医生的助理、工作的助理、生活的助理等需求,都将派生出新一类智能机器人。”

走在“一带一路”上的机器人:从“面对面”到“肩并肩”

机器人“TEO”正在演奏钢琴曲。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孙立宁:

  应借助“一带一路”带动技术输出

  光明日报记者 詹媛

  “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中,应该确立未来在区域内处于引领地位的科研产业,这有利于在这些方面保持我们的创新能力。随着我国产业化实力的增加,‘一带一路’沿线会存在对装备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需求,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抓住切入点,带动产业的转移和技术的输出是很有机会的。”对于我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产业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未来发展情况,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孙立宁非常看好。他表示,在这些年中国的科技发展当中,国际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平台上,他建议应该从国家层面进行科技立项,和这些国家建立双边的科技基金,同时建立互相之间的人才培养机制,以达到吸收相关国家的创新资源,输出我国在这个领域的技术。

走在“一带一路”上的机器人:从“面对面”到“肩并肩”

  机器人大会展厅内展翅飞翔的仿生蜻蜓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刘关关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法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与咨询公司主席凯瑟琳·西蒙:

  “一带一路”为机器人发展提供了协作平台

  光明日报记者 刘江伟

  “以前,对欧洲的制造业企业来说,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有很多市场机遇可以挖掘。现在欧洲突然意识到中国除了发展速度比较快之外,创新方面也成为突出优势。”法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与咨询公司主席凯瑟琳·西蒙认为这是欧洲国家对中国发展认识上发生的一个重要转变。

  对于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展机器人,她建议考虑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包括教育和研发等,要让每个国家感受到他们能够给中国带来什么以及中国能给他们带来什么。“现在很多人认为机器人未来会偷走他们的工作,很多国家都面临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能够让人和机器人更好地协作,而不是所有的工作都直接被机器人取代,要对工厂进行升级。”凯瑟琳·西蒙认为,这需要多学科合作,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协作,让每个国家都能够参与进来,而“一带一路”倡议为机器人发展提供了协作平台。

走在“一带一路”上的机器人:从“面对面”到“肩并肩”

  机器人大会参观者和教育机器人互动交流。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新松机器人公司总裁、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曲道奎:

  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迈向智能社会

  光明日报记者 詹媛

  “新松产品出口的30多个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就有十六七个,他们把新松作为一个示范的企业。这说明机器人作为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已走向了‘一带一路’。”8月22日,在世界机器人大会分论坛上发言后,兼有企业家和科学家双重身份的中国机器人行业领军者、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和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曲道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机器人将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新友好使者,帮助沿线国家实现从信息社会到智能社会的跨越。

  在曲道奎眼里,中国的优势在于创新生态系统,包括人才、研发、技术商业化、风险投资等。这种优势使包括机器人在内的中国很多产能和产业与其他“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可以找到广阔的合作空间。曲道奎说:“现在,中国制造的机器人已经走向‘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展现出很好的产能和产业合作机会,因为我们本身有一个很好的高度和势能,但是面临的挑战也非常巨大。所以我们需要做好各种顶层设计和资源的大量整合,而不是每个企业简单地走出去。将来我们要形成一个整体走出去,共同开辟国际市场。”

  沈阳通用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EO李洪谊:

  机器人治疗需要制定通用的监管标准

  光明日报记者 刘江伟

  “我们做过很多功能机械臂,从设计、制造到产品出厂验证,这些标准要达到国际组织的水准,对创业企业来说是一个挑战。”沈阳通用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EO李洪谊认为,创业企业在借助“一带一路”与相关国家开展合作时,政府层面应该给予大力支持。他举例说,在机器人治疗床的项目上,国内外有标准和监管的差异。我国的产品出口到欧盟,更加重视的是后期监管,就是一旦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就要通过限制使用,甚至要求退出市场等严厉措施进行管理。而我们国家的医疗监督思路不一样,就是前期入门很难,同一个设备在国内注册可能要花五年,但是在欧盟注册可能一年就完成了。

  “机器人治疗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跟国际上的各国制定互相认可和通用的监管标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从市场推广和用户反馈来看,我们也感到有这种需要。”李洪谊说。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张明军:

  对人类关键的人工智能技术应重点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 詹媛

  “能不能在对人类社会非常关键的技术上做一些重点的、策略性的投资呢?”对于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及机器人产品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发展,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张明军寄予很高的期望,“关键一定要有好的东西,没有人不喜欢优秀的技术和产品。”

  张明军举例说,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和地理环境导致了合作和沟通交流不畅的问题,而开发更接近人的智能翻译机器人就是一项影响社会的科研成果。再比如,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人们目前更多是从服务角度发展健康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但实际上更需要从脑科学的角度去破解这个难题。“如果能研发一款适合老年人的‘健脑器’,那么机器人在这里就会发挥非常独特的作用,即使是子女也不能替代。”

  他建议要从关键技术、具有创新性的,能够对机器人学科本身的发展有前瞻性的学科研究方向做下去。“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谈机器人、创新和人工智能,找到一个最有意义的投资,而且有独立自主产权的,能够从科学研究的领域衍生出巨大社会影响力的技术,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走在“一带一路”上的机器人:从“面对面”到“肩并肩” 

走在“一带一路”上的机器人:从“面对面”到“肩并肩”

走在“一带一路”上的机器人:从“面对面”到“肩并肩”

    机器人大会上展出的机器人。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分享机器人合作的美好图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代表畅想机器人国际合作

  光明日报记者 叶乐峰 张景华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绘制的一幅恢宏画卷正徐徐展开,而机器人之间的合作也为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在北京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会代表向全球分享了他们与中国开展机器人合作的美好图景。

  “俄罗斯机器人协会非常年轻,我们从创立到现在还不到两年时间。我们的目的是要更好地促进俄罗斯机器人市场的发展,其中有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国际合作。”俄罗斯机器人协会主席维塔利·内德尔斯基告诉记者。

  维塔利·内德尔斯基透露,上海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有一个工业机器人生产项目,产品主要是六轴和四轴的工业机器人,用于装卸货物,主要销售给俄罗斯的国有企业。“此次机器人大会上有一家来自俄罗斯的机器人公司叫ROBBO,这个公司开发、生产和销售教育领域的机器人,已经在很多国家授权,希望通过此次大会在中国找到合作伙伴。”维塔利·内德尔斯基表示。

  “很高兴能够谈谈芬兰和中国机器人领域的合作。”芬兰阿尔托大学教授Heikki Koivo兴奋地说,中国市场需求巨大,对芬兰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有一家机构叫作芬兰创新资金支持机构,20多年来它一直在促进两国之间的创新合作,它在北京、上海和香港都有办事处,希望两国之间的大学、研究机构和公司之间的研发与创新合作能更进一步。”

  “以色列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中国为什么要和以色列合作?”以色列机器人协会主席兹维·席勒告诉记者,经常有人这样问他。在他看来,以色列有非常先进的机器人关键设备,还有很强的视觉公司、传感器公司和控制器公司,中国的机器人企业跟他们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兹维·席勒认为,共享知识产权在合作中非常重要,“很多发明者希望自己保留这些知识产权,投资者想要他们留有股权,这需要平衡”。他说,整个机器人行业应当把投资人放在一个合适、合理的位置,不能让投资人只投那些快餐式的项目,也不能所有人都去摘那些已经成熟的果子,只投现有的机器人行业是不够的,希望投资者对早期初创企业进行投资,之后才有更多的果实让大家享用。

  机器人最新成果令人眼界大开——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见闻

  光明日报记者 刘坤 张云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智能协作机器人、能在空中飞行的仿生水母……8月23日,在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家机器人企业、科研院所的新产品集中亮相,让人眼界大开。

  “We are the champion……”展示厅里,身着黑色西装的机器人“TEO”端坐在钢琴前,边弹边唱,还不时向观众做出俏皮的表情。这款名叫“TEO”的机器人由一家意大利公司设计制造,曾公开演奏过《华丽大波兰舞曲》《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等作品。

  该公司中方代表张畅说,“TEO”有53个“手指”,通过电脑编程建立音乐资料库,可以演奏无限量的钢琴曲,“我们正在研发的新一代钢琴机器人,它将能够‘自主’即兴演奏不同风格的钢琴曲”。

  “TEO”的设计师Matteo Suzzi告诉记者,设计这款钢琴机器人,主要是用于音乐教育,把机器人与音乐结合起来,能够演奏一些人类难以演奏的音乐,可以更好地配合人们进行音乐教学。

  在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台,记者看到了一款会“变形”的床椅一体化机器人。“这款机器人面向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或患者,既能用作高端护理床,也能用作电动轮椅,只要按下这个键,就可以自动完成轮椅与床的转换。”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品牌部部长哈恩晶说。

  哈恩晶介绍,在护理床模式下,床椅一体化机器人能通过角度的变化帮助使用者完成抬背、翻身和屈腿等动作,减轻护理压力;在轮椅模式下,它可以让使用者用手柄进行操控,移动到指定位置,从而提高其自主活动能力。

  沿着大会展厅的通道前行,各种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让人目不暇接。除了生活服务类机器人,还有用于焊接、搬运等生产作业的工业机器人。

  “这是一款智能机械手臂,用来焊接、打磨高铁转向架、飞机座舱等零部件产品。”沈阳远大智能高科机器人有限公司制造厂厂长张志祥说,它能够进行3D视觉扫描,就像长了眼睛一样,能够告诉机器人焊接缝隙在哪里,发生多少偏移,从而实现精准定位、精准操控,不需要过多的人工参与。

  在费斯托(中国)有限公司的展台,记者看到一个长着八根“触手”、形似水母的仿生机器人正在空中优雅地飞行,就像水母在水中自由地游动一样。“它模拟水母的动作,通过做‘蠕动运动’实现在空中的推进和飞行。”费斯托(中国)有限公司北区销售总监闫瑜说。

  “仿生的目的是让机器人的运动更有效率,为自动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进而应用到工业生产领域,改善生产工艺,提高工业生产的柔性、灵活性和安全性。”闫瑜说,此次博览会上,他们还展出了今年最新的仿生蜻蜓、仿生手臂,其中,仿生手臂已经开始工业应用的测试项目,将开启未来安全人机协作的广阔前景。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指出,从约瑟夫·恩格尔伯格1959年制造出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至今,全球机器人发展已近60年,历经工业时代的数次变革洗礼,始终站立在科技创新的风口,作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熠熠生辉。如今,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更是给机器人产业带来了新的春天,机器人与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愈发密不可分。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24日 08版)

[责任编辑:白丽克孜·帕哈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