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养猪院士”印遇龙的四十年

2017-08-26 03: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归国情·创业梦

  光明日报记者 龙军

  一双球鞋,一身运动服,一辆自行车,这是印遇龙每个上班日的标配;走起路来健步如飞,说话大嗓门;喜欢游泳、打乒乓球、跑步,智能手机玩得娴熟。已过花甲之年的印遇龙,生活中充满了朝气与活力。

  与生活中的随意不同,科研中的印遇龙又是个十分严谨的人。他的科研哲学很简单:深入第一线,在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印遇龙被人称为“养猪院士”。自参加工作起,他在养殖行业一干就是近40年。如今,印遇龙的养猪科学还征服了世界,他带领团队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18篇,被《自然》等国际著名杂志他引5748次,入选汤森路透2014年和2015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中国引文桂冠奖,成为中国农业领域唯一获奖者。

  印遇龙工作的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马坡岭。1978年,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的印遇龙就在这里开始与生猪养殖结缘。印遇龙曾先后在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学习和工作。1997年,他获得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皇大学博士学位。

  印遇龙留学归来,带回的除了国际视野,还有自费购买的价值1万多美元的化学试剂和手术器械。然而,回国后等待他的“养猪”工作,仍然是非常艰难的一段路。

  没有猪笼自己做,没有猪崽自己抓。印遇龙从养猪、称猪到打点猪饲料,全部亲自动手。几万公斤的饲料、猪粪猪尿靠印遇龙与团队一起托运收集。研究猪的营养物质代谢情况,印遇龙和团队一天到晚都要守着猪取样,每天房子里都会传来猪的号叫声以及工作人员来回赶猪的脚步声。

  然而,对于印遇龙和他的团队来说,煎熬绝不仅仅在取样的工作台上。每次采集到的猪粪要弄干,为了不干扰周围群众的生活,他们把猪粪放在办公室里,关着窗子烘干,一日三餐则请人送进办公室来。

  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印遇龙和课题组成员一起,率先对中国40多种单一猪饲料原料和18种混合日粮中回肠末端表观消化率进行了系统测定,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生长猪有效氨基酸的需要量。这些研究成果被收入中国饲料数据库,在行业内广泛应用。

  近40年的科学生涯工作中,印遇龙围绕“如何养好一头猪”进行了不断探索:一是让生猪健康生长,并且提高生产效率;二是让猪肉好吃又营养;三是推动生猪养殖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正是这些努力,推动着我国生猪全产业链不断升级发展,为中国生猪产业和粮食战略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如何让老百姓吃到好吃又健康的猪肉?印遇龙带领团队不断开拓创新,解决了畜禽养殖中滥用瘦肉精、抗生素和高铜高锌重金属的难题。目前,印遇龙及其团队研发的高效环保安全猪饲料生产技术已在全国100多家大型企业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最近,印遇龙开始研究中药饲料喂养法。“中草药既可以当作猪饲料,又可不用抗生素治疗猪的疾病,这样猪肉品质就能得到最大改善。”印遇龙表示,他正吸取传统放牧过程中采食药用植物的经验,使用茶叶喂猪。

  如何解决畜禽养殖、环境保护及粮食战略安全三者之间的矛盾,长久以来都是各国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之一。印遇龙带领团队从提高动物营养的有效吸收率做起。“一个简单的道理:动物营养的有效吸收率提高了,饲料用得就少了,动物的粪便排放也就少了,这是缓解粮食战略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最基础的工作。”

  对于畜禽粪便的处理,印遇龙建议养殖户因地制宜用生猪粪便做有机肥,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经过近10年的努力,他和团队建立了猪氮/氨基酸评价方法体系。美国营养学会(ASN)会刊对此高度评价:印遇龙团队提供的氮代谢与调控新技术和新发现,解决了国际猪营养学和饲料科学研究与应用中的许多重大技术难题。这一研究成果也确立了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作为国际知名动物营养研究与交流中心的地位。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26日 06版)

[责任编辑:白丽克孜·帕哈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