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了铭记的凝视——看纪录片《二十二》

2017-09-10 04:4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牛光夏(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授)

  对中国纪录电影票房收入的惨淡久已习惯的我们来说,截至目前,《二十二》的1.7亿元票房无疑使其成为一匹十足的黑马。惊叹之余细细考察这部片子,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观众,让他们走进影院凝视那些本来离他们十分遥远的耄耋老人?

  《二十二》能和《战狼2》一起成为今年暑期档的现象级电影,与这部片子的慰安妇题材相关,这一特殊的选题唤起了国人心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片尾长长的众筹名单就是影片获得今日辉煌成绩的源泉所在,正是依靠这些来自普通民众的力量,影片的排片从最初的1%逆袭而升至后来的10%。

  就片子本身的创作特点而言,它没有时下历史题材纪录片所常用的炫目的3D特效,没有穿插沉郁斑驳的黑白历史画面,没有配以饱含深情、文采斐然的解说,没有当事人声泪俱下的回忆与控诉,也没有隔三五分钟向观众抛出一个吸引人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悬念。片子以山西省盂县陈林桃老人的一场葬礼开始,雪中的小村庄肃穆哀伤;又以这场葬礼结束,茫茫雪野又添新坟一座。在安静与平淡的叙事中,它展示给观众的只是22位老妇日常的生活状态,或呆坐,或静卧,或做饭,或看电视,或喂猫,或哼唱儿时的歌谣……并不算多的对老人的采访夹杂其中,这些采访聊及过去时,对老人们经历的往昔岁月只是稍有触碰,并没有对她们所遭受的侮辱进行粗暴挖掘与刻意揭露。

  绝不贩卖苦难是导演创作的初衷,对这些历尽沧桑的老人如自己的亲人般温柔以待是创作团队的底线,于是最后呈现给观众的就是这样一部真诚之作。片子用舒缓的节奏把摄制时幸存的22位战争性犯罪的受害者一一展现在银幕上,把她们平静的生活远远地用摄影机镜头记录下来,让人们看到那段中国黑暗屈辱历史的见证者如今的日子,或儿孙绕膝正安享晚年,或孑然一身居住在养老院,或依然贫困但内心乐观,看到曾经历过黑暗的她们,心底仍有足够明亮的阳光。“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相信韦绍兰老人的这句话会带给很多观众来自心灵深处的震动。而片中老人面对镜头时“不说了”“说出来不舒服”“一想起来眼泪就流”这些简单的话语,已然让观者深深感受到了她们刻骨铭心、不堪回首的痛苦。老人房间中张贴的毛主席画像,窗台上长长排列的各种药瓶,唱起的山歌与民谣等,一个个于生活中捕捉的细节真实勾画出了这一群体的生活状况。片中较多采用的缓慢移动镜头和框式构图、前景遮挡,以及若干表现雨水涟涟的空镜头,在增添诗意的同时将含蓄的寓意融于其中。所有这些让片子在看似琐碎的剪辑和平淡冷静的叙事中,自有一种引人动容的力量。对这样一个特殊人群来说,不做过度煽情的视听阐释,是克制美学在此片中的体现,也是对这些老人的尊重。

  尽管这部影片在摄制方面尚略显粗糙和功力不够,但它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那段历史的窗,这正是影片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纪录片是把光照在黑暗的地方,不让历史因照不到光而在黑暗中永远地沉沦,其力量在于它真真切切地照亮不为世人所知的黑暗之处时观看者的心灵震撼。凝视是为了铭记那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而终极目的是让人们反思残酷的战争,让那段历史不再重演,在这一点上创作者的勇气和历史责任感令人敬佩。虽然有网友评论它艺术性不够、欠缺应有的逻辑性和深度,但纪录片百花园中本就风格多样、异彩纷呈。《二十二》能获得如此骄人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回报,当然与它的题材优势密不可分,但更为关键的是,创作者没有被主流人群对慰安妇这一标签的主观预设与想象所牵引,没有着意于去煽动民族仇恨,而是以人文关怀对幸存的老人们进行抢救式的人性化记录,这样有情怀、有温度、散发正能量的文艺作品才是我们的观众和市场真正需要的。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0日 04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