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城建设,非遗保护须先行

2017-09-15 04: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文化评析】

  作者:邓海建

  为彻底摸清雄安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藏,探明地方传统文化资源,雄安新区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启动。日前,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公布,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12项,其中210项呈活态存在。

  一座城市的人文风情在于地域文化的独特性。狮子会、吹打班、高腔戏……这些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的非遗项目,与其等到失传了再去懊恼,不如早作谋划。从这个意义上说,雄安新区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无疑在新区建设的同时先行了一步——先摸底,再保护;先梳理,再传承。

  非遗口传心授、世代沿袭,既见人见物见生活,又为群体生活承载起多元的文化与社会功能。事实上,自2001年昆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我国已有39个项目跻身名录。因此,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我国的各级非遗保护是事关人类文化存续的大命题。

  这些年,非遗保护越发成为各界共识。一方面,顶层设计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格外重视。今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焦点。文化部发布的《“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到,要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诚于中而形于外”,包括非遗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城市秉性、市民素养,对文化认同、心理皈依,都具有基础性意义。

  另一方面,当下非遗传承中的困难也不少。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被认定的国家级传承人共1986位,已有200多位去世,还有不少人年老体弱,面临传承断代甚至人亡艺绝的问题。加之不少地方要么“重申报、轻保护”,要么“重变现、轻传承”,往往把非遗文化的传承、弘扬当成一种“暖场杂耍”——平时不保护,临时秀一秀。时日长久,物是人非,活态的非遗渐渐影像模糊了。

  而雄安新区的非遗摸底,体现了新城建设、文保先行的思路,对于非遗文化传承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在工业化、城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非遗保护必须要有先行一步的自觉。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7.35%。“中国城镇化的下半场”刚刚开始,老城翻新、新城破土,新旧更迭之间,仰仗一方水土一方人而存活的非遗文化一不小心就会走散了、弄丢了。像雄安新区一样,将保护工作前置,主动作为、提前应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就会更得力、更从容。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5日 02版)

[责任编辑:石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