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城宋韵半城水——古城开封的“治水经”

2017-09-16 04: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美丽中国万里行】

  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光明日报通讯员 赵海龙

  “一城宋韵半城水”。开封,一座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城市。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感叹于此留下墨宝。

  近年来,开封巧妙地将水系工程融入城市建设,更加注重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来考量未来发展,活水、造绿、治污,倾力打造全城一景的宋文化主题公园。畅游御河,你会真切地体会到“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美景。

  在开封,一幅宋韵彰显的生态文明画卷正徐徐展开……

  活水:一条御河唤醒宋都沉睡美景

  开封河多、湖多,临湖而生、伴河而现的景点不胜枚举。将这些独成一景的景点“串”起来,形成完整的水系生态系统,是开封人的共识。然而,当“六河连五湖”的水系工程开建后,人们却犹豫了,因为水系工程建设涉及大面积搬迁。

一城宋韵半城水——古城开封的“治水经”

水系工程建设让开封活力四射,图为开封西湖。刘睿恒摄/光明图片

  陈慧玲,这位从小在御河边长大的市民,有着自己的顾虑:搬迁后,生活上不便咋办?自家超市生意又该如何经营下去?但不搬迁,意味着水系工程将因此待工。

  一边是新御河的美景蓝图,一边是搬迁可能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到底该如何抉择?

  像众多市民一样,思忖再三的陈慧玲最终选择了搬迁。搬迁后的陈慧玲笑言,之前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居住环境比以前更美,新开的超市店面比以前更大,生意也越来越好了”。

  除了居民,在水系工程搬迁名单上,还“躺”着一些沿河而建的私营企业。这些企业基本都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主动搬迁。正如其中一位私营企业主发自内心地说:“搬迁对我们来说肯定要蒙受很大损失,但往远了看,能让开封更美,为生态文明让路,这是值得的。”

  推进水系工程建设,不能一迁了之。对于一些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遗存,开封市政府出台了《古城保护与更新改造管理办法》,明确要予以保留。2017年4月,开封入围了全国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进一步加快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步伐。

一城宋韵半城水——古城开封的“治水经”

生态廊道绿化工程令开封生机盎然,图为开封金明广场。刘睿恒摄/光明图片

  一边让老城风貌更好,一边让百姓生活更好。贯通后的御河,引入了体验游、文化游等新业态,唤醒了沉睡的宋都美景。想象一下:华灯映水,画舫凌波,御河之上“宋桥飞虹”“五园竞秀”“两岸叠翠”等美景尽收眼底,人在画中游的感觉怎能不油然而生?

  如今,水系工程建设还在持续推进,更多的生态愿景正在变为现实。

  造绿:一条绿带勾勒城乡生态轮廓

  无水不美,无林不秀。如今,每天清晨,东护城河沿岸的生态廊道处,都有不少市民早起锻炼。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河道两岸几年前曾是市民随意倾倒垃圾的场地,加之屡禁不止的违章建筑,开封城市内河沿岸一度成为“脏乱差”的代表。

  随着水系工程建设快速推进,为城市添“绿”成为开封市民的共同心愿。这几年,市民义务植树的热情越来越高涨。每到植树节,开封市政府都会提前制定专项方案,以便更高效、有序地引导市民义务植树。“过去植树节,都是政府呼吁民众积极参与,如今则变成民众催着政府拿方案。”一位基层工作者深有感触道。

  当然,为城市添“绿”不只是栽几棵树那么简单,在开封市委、市政府看来,这是一项改善生态环境的系统工程。于是,定目标、抓落实、严奖惩……以美化环境、防风固沙、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等为目标的生态廊道绿化工程全面铺开。结合老城区特点,开封市以生态廊道“穿针引线”,将数十块城市绿地连接起来,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而在新城区,宽约650米、绵延6公里的森林公园也已形成,一条亮丽的城市绿带绵延成荫。

一城宋韵半城水——古城开封的“治水经”

开封新城区一角。刘睿恒摄/光明图片

  生态廊道绿化工程既促进了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又解决了农业耕种与林业发展的矛盾。在开封市杞县蔡丘村,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种树不如种田,大片大片的庄稼地难得瞧见几棵树。由于缺少林木遮挡,每年春季风沙肆虐不已,农民的丰收愿望一次次落空。无奈之下,蔡丘村村民同意了当地政府关于推进退耕还林和农田林网工程建设的建议。

  “自从俺们村儿的防护林网建起来后,风沙小了,粮食产量也上来了。现在一亩小麦能比过去多打十分之一的粮食。”农民李和德高兴地说。

  从“种树不如种田”到“要想种好田,还得先种树”,开封生态环境的改善见证了农业增产的喜人变化,也促进了当地农民的思想认识转变。如今,开封以路、河、沟、渠为骨架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正在加快完善,平原绿化、防沙治沙等工作均步入全国先进行列。

  随着生态廊道绿化工程不断向前推进,一条绿带从城市绵延到农村,让开封的生态轮廓愈加清晰,也让城市添“绿”更有底气、更有动力。

  治污:一条“红线”铺就企业转型之路

  作为老工业基地,开封的化工、纺织等产业较发达,一度衍生出众多的小化工厂、小纺织厂,曾为开封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当生态文明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时,这些小化工厂、小纺织厂就显得格格不入。

  王树銮现在是一家主营化工产品的贸易公司老板,数年前也曾经营一家小化工厂。“那时,我们厂效益很好,高峰时一年的产值近千万元。”据王树銮讲,像他这样的小化工厂,当时在开封有近百家,有些已在行业内小有名气。

  由于在排污治理上缺乏技术、缺少设施,这些小化工厂的外排污水严重污染了河流水质,导致一些河流水质指标长期不达标,成为当地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臭水沟”。

  企业发展的背后,是不堪重负的生态环境。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进一步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说。深思熟虑后,开封市委、市政府选择了“刮骨疗伤”。一场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在这座老工业基地全面打响,众多属于“小散乱污”的化工厂、纺织厂随之关停。

  “一年几百万元的收入没了,说不心疼,谁信?”王树銮皱紧眉头憋出的这句话,道出了大多数小化工厂、小纺织厂主的心声。但他们心里很清楚: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经济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谁都不能心存侥幸、得过且过。

  随着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持续深入开展,开封水质环境逐年改善。2016年,全市水质平均达标率为88.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21项考核因子的平均浓度连续多年达到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与此同时,更多的企业加快了节能减排、转型升级步伐,城市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经济也由此步入提质增效的发展快车道。

  活水、造绿、治污,折射出开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力。目前,开封的沿黄生态带建设被纳入河南省“十三五”规划,农业观光、健康养老、休闲服务等新项目、新业态正在开封落地开花。

  生态文明,让开封这座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城市正迸发出新的发展活力。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6日 09版)

[责任编辑:李伯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