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捷交流互鉴:美美与共

2017-09-23 03: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特别关注】

  光明日报驻布拉格记者 任鹏

  编者按

  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不仅在政治和经贸等传统领域不断深化合作,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值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部长论坛在杭州举行之际,本版选取中捷和中塞文化合作为例,为读者集中展现“16+1合作”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印记。

  一个是承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古国;一个是近现代多位文化巨匠的诞生地。中国和捷克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从政府到民间的各个层面都加强了人文沟通,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使这两个相距遥远的国家民众增进了相互了解,文明交流互鉴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

  1.“文学是文化交流的基础”

  中国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在去年3月访问捷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文化通过文学作品可以很快进入人的心灵,电影、戏剧、音乐等各类艺术形式都是由文学延伸出去的。因此,如果要文化走出去,文学的交流是基础。”

中捷交流互鉴:美美与共

在2017年“布拉格之春”音乐节上,上海歌舞团带来巧妙融合京剧元素的舞蹈《夜深沉》。任鹏摄/光明图片

  近年来以李素为代表的捷克青年翻译家,相继把《狼图腾》《丰乳肥臀》《酒国》《活着》《我不是潘金莲》和《三体》等中国作家的热门作品翻译成捷克文,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李素在维索那出版社设立的《XIN》中国现当代文学系列丛书,已成为捷克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她本人也于2014年和2016年先后获得捷克Magnesia Litera文学翻译奖和第十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的青年成就奖。

  与此同时,以捷克文学为代表的中东欧文学也开始重新受到中国读者的关注。广东花城出版社的《蓝色东欧》系列,将《我的疯狂世纪》《一日情人》等捷克著名当代作家伊凡·克里玛的六部作品一次性呈现给中国读者。为纪念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100周年诞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2014年推出了新版赫拉巴尔回忆三部曲《一缕秀发》《甜甜的忧伤》《时光静止的小城》,并为这位著名作家在北京举办了文学分享会,使中国读者通过作者幽默的笔触更加深入地了解捷克民族。

  除了文学作品的沟通,随着2015年6月北京“十月”文学院“‘十月’作家居住地·布拉格”项目的运行,中国作家也开始有机会在捷克长住,与捷克当地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亲身体会这个中欧国家的文化魅力。布拉格作家居住地至今已先后接待了吴雨初、马原、韩少功、余华、宁肯等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而几乎所有的作家都对产生卡夫卡、哈谢克、昆德拉和赫拉巴尔的这片文学土地怀有敬仰之情。其中,马原对《好兵帅克》的深度解读,昆德拉著名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一书的翻译韩少功对捷克民族、历史的透析,以及余华在捷克3个城市所做的5场文学品读会,都给中捷文学交流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2.影视剧交流频开先河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文化遗产的布拉格,由于成功保存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建筑,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剧组前来拍摄各类题材的影片。2015年徐静蕾执导的影片《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让很多中国人开始认识了捷克和布拉格。此后,电视连续剧《最后一张签证》《鸡毛飞上天》、综艺节目《花样男团》《天天向上》等一批在中国知名度很高的影视剧纷纷在捷克取景,使到捷克旅游的热度不断在中国升温。其中,《最后一张签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欧洲为背景,以当时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为数以千计的犹太人发放“生命签证”为原型,还原了在黑暗残酷的战争中,中外各国人民携手反抗法西斯压迫的那段风云岁月,勾勒出家国民族的大情怀,展现了中华民族至情至善的人性光辉。

  20世纪80年代,来自捷克的小鼹鼠成为当时中国少年儿童十分喜爱的卡通形象。2014年两国签署了拍摄《熊猫与鼹鼠》动画片的合作协议,该项目于2015年正式启动。这部充满童趣和友爱的动画片由央视动画有限公司和捷克小鼹鼠共同创作,一经问世就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好评,被赞为当今中国动画片市场上难得的一股“清流”。

  3.让捷克民众体验中国文化魅力

  自2015年起,充满中国传统民俗的“欢乐春节”活动开始在捷克布拉格举办。从各式风格建筑林立的老城广场,到现代化的国际会展中心,再到新文艺风格建筑的典范“市民会馆”,每一年的活动精彩纷呈,各具特色,扎灯笼、剪窗花、雕葫芦、写春联以及杂技、京剧、民族舞蹈表演不仅使捷克人大开眼界,也使在捷克的华人体会到浓浓的年味和回家的感觉。在今年的“欢乐春节”活动上,布拉格爱乐乐团与来自中国河北的艺术家联袂合作,首次为捷克观众带来“中国新年音乐会”,让捷克观众同时领略到西方新年音乐和中国春节音乐的两种节日气氛。

中捷交流互鉴:美美与共 

捷克小朋友在描绘中国脸谱。任鹏摄/光明图片

  除了民俗文化,中国古代的雅文化也开始在捷克展示,提升了普通捷克人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知。在2015年5月的中国文化周上,古琴、工夫茶、品鉴和书法表演,使观众得到中国传统艺术全方位的浸润和陶冶。而上海昆剧团为布拉格之春音乐节特别打造的典藏版昆曲《牡丹亭》,则使捷克观众感受到东方式审美的婉约与绚丽。

  今年4月,光明日报社、中国驻捷克大使馆、捷克《文学报》在布拉格联合举办“‘一带一路’与中捷文明交流互鉴论坛”。捷克总统泽曼专门为此次论坛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称“这个论坛是超越地理距离而使我们彼此更加靠近的证明”。他在贺信中希望“两国的文化交流合作项目越多越好”,“希望看到‘一带一路’除了经济合作外,文化合作之路也能日渐繁荣”。 

  (光明日报布拉格9月22日电)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3日 12版)

[责任编辑:白丽克孜·帕哈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