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喀赞其感受原汁原味的文化

2017-09-25 02: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砥砺奋进的五年·走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在喀赞其感受原汁原味的文化

——伊宁市打造“居旅共享”城市特色旅游

光明日报记者 张广芝 光明网记者 郑芳芳

  乘坐着“哈迪克”(马车),穿梭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街巷内,马蹄嗒嗒,铃声清脆,两边欧式建筑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徐徐向后,下班的居民带着新鲜蔬菜慢悠悠地往家走,不同民族的居民悠闲地站在家门口聊着天,孩子们在身边奔跑嬉闹。

在喀赞其感受原汁原味的文化

演员在表演塔塔尔族舞蹈。光明网记者 郑芳芳摄/光明图片

  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位于伊宁市老城区,总面积为22.9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完成4.2平方公里。这里没有围墙,没有大门,背包客走进任何一家民居,都有可能喝到主人的一碗热奶茶。

  旅游区道路两旁汇集了上百家手工作坊,许多从事传统技艺的少数民族手工艺者在这里开店,有皮革制作、木工和铁艺作坊、制箱子、做皮鞋,还有手工打造的马鞍等,精致而独特。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就像民居民俗博物馆,展示着伊宁这座历史古城沉淀百年的民俗文化。

  “假期里许多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家长会将孩子送到这里,体验传统的少数民族手工艺,看馕是怎么打的,酸奶是怎么做的,马掌是怎么钉的,还能学到维吾尔族歌舞。”景区游客接待中心经理海力曼·阿吾提说,“今年,喀赞其旅游景区迎来了大变化,过去简单的观光游变成了深度游,往常都是去居民家或者景区转一圈吃个冰激凌就赶回去了,两个小时便可以结束行程,现在则要花上一天甚至几天。”

  伊宁市旅游局局长苏娉说:“我们这里主打的是‘居旅共享’的特色旅游。游客在这里的所见所闻都是原原本本的民族文化,体验到的是旅游景区内13个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的和美氛围。”这种旅游模式广受疆外游客欢迎。“行人可以走、摩的可以走、马车也可以走,这就是这里人们生活的原貌,游客来不来都是一个样子。游客就喜欢这种接地气、不是人工打造的旅游区。”海力曼经理补充说。

  截至目前,旅游区依据卫生环境、美丽庭院等共评出58家民居家访点,每个家访点每月会经历3次考核,最终月观光费可达3000元左右。在前进街12巷12号的乌孜别克族家访点民居里,标志性的蓝建筑恢宏大气,院子里的景观葡萄架缀满果实,长长的餐桌旁铺着坐垫,不怕生的孩子们没吃完饭便笑嘻嘻地跑来与记者热情合照,主人阿卜杜肉甫则腼腆地招待着来访客人,生活热闹而充实。

  “特色为要,文化为魂,自然为基,以人为本”的旅游理念已成为喀赞其民俗旅游景区持续发展的思路。在“居旅共享”的喀赞其,烧一手好奶茶、会跳舞、会赶马车等技能都可以为一个家庭带来收入。旺季的时候,赶马车的师傅一天收入可达200元,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苏娉表示:“喀赞其景区现有居民两万多户,12万多人,核心旅游区有10万人。这些人基本上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我们发展旅游的机会,实现了居家和就近就业,‘居旅共享’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实惠。”

  据了解,今年1~8月份,伊宁市的过夜游客已达481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05.3亿元,增幅达28.9%。未来,伊宁市作为河谷旅游的交通枢纽和集散中心,围绕伊犁国际旅游谷中心城市、西域历史文化名城、河谷旅游集散服务基地功能定位,将着力打造“伊犁之心、风情古城”,依托喀赞其民俗旅游区,辐射俄罗斯风情社区、中亚之门西域文化旅游城,将构建“丝路花城·伊宁风情文化旅游区”。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25日 04版)

[责任编辑:孙宗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