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翘首企盼十九大“诗乡”谱出新篇章

2017-10-13 05: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天高云淡,大地一片金黄。在机械的轰鸣声中,收割机在广阔的玉米地里“奔跑”。农民欢欣鼓舞,喜悦爬上眉梢。

  看着眼前的一切,农民郭喜发情不自禁,诗句张口即来:“金黄的季节/满眼的成熟与收获/喜悦伴着硕果/在每个人的心头铭刻……如果没有镰刀斧头结合的雕琢/怎会有今朝逐梦放歌……”

  这是位于东北松嫩平原上的吉林省农安县巴吉垒镇,火热的秋收季节让农民在劳动之余,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拿起了笔和纸。“看着身边的丰收图景,想着马上就要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心里就有一股说不出来的激动。”郭喜发说。

  巴吉垒镇的农民群众历来有写诗的传统。郭喜发就是镇上诗社的现任社长。

  为了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不久前,巴吉垒镇太平山村五组的农民诗人宗喜华还专门用诗的语言给党组织写了一封信,向党报告家乡的变化和自己的心情。信中说:“危旧的泥草房不见了踪影,新盖的砖瓦房舒适明亮;泥泞的村路成了尘封的记忆,新铺的水泥路平坦宽广;一处处垃圾场改造成了文体活动中心,青春的舞步伴着优美的夕阳……翘首企盼十九大,我们的明天更辉煌!”

  农民的诗情来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实实在在的变化。家住巴吉垒镇四合村六组的张百军深有感触。2015年,他和村民陈胜利一起,组织100多个农民成立了忆家缘农牧专业合作社,每个人交给社里1000元,一年的地就不用管了,由合作社统一种植、收割、售卖,而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可以长年在外打工,仅打工增加的收入一个人一年就超过3万元。“县里还组织我们合作社的负责人到外县甚至外省参观考察学习,以前只在垄沟里打转的我们,一下开阔了视野,学会了很多新经验和新方法。”张百军说。

  说到变化,巴吉垒镇上河湾村十三组的刘桂辉感慨万千。今年7月,她的哥哥刘天波拿出3万多元,把生活在天南海北的家族成员破天荒地召集回来,举办了一次声势浩大的聚会,一共有300多人参加。“认祖归宗是多年以来大家的愿望,可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实现的,根本就没有物质条件。现在生活好了,有钱了,有底气了,有能力了,五湖四海的家人相聚,让我们由衷地体会到了获得感。”为了抒发情怀,刘桂辉还专门写了一首题为《家宴》的诗歌:“祖先的神魂山环水绕间安放百年/滋养这片灵智之地/冥冥中不离不弃地守望着他臂弯下/延伸的每一粒种子……”

  对十九大的企盼来自于对党的感恩。巴吉垒镇西铁村七组的吕久才在镇里小有名气,因为他的形象不错,口才也好,几次镇里的诗会都请他做主持人。“为什么企盼党的十九大召开?原因很简单,党的政策真的让农民获益呀。”吕久才说。他掰着手指头一项接一项地数:“前两天家里老人去县里,激活了一张养老保险的卡,说是里面国家给的钱又涨了;村里文化活动场地干净整洁,以前只是扭扭秧歌,现在也有广场舞了;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精准扶贫干部都来到每家每户的炕头了;过去偏远闭塞的乡村,现在家家户户都装上了Wi-Fi……”

  “老百姓关注十九大,因为大家知道党对咱们好。”吕久才说,“物质生活改善了,精神生活跟上了,大家自然就有感而发,写诗、唱歌,现在手机微信朋友圈可热闹了。”

  “巴吉垒的诗乡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省农安县文联常务副主席周殿文说,“他们写诗是群众性的,是自发的,是从黑土地上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情感,是对党的赞美,是对时代的讴歌。”

  在巴吉垒镇元宝沟村十一组的一块农田边,农民胥玉林正在忙碌着,让他即兴作一首诗歌,他哈哈大笑说:“即兴写诗不一定写得好,顺口溜没问题。”略一沉思,他说:“今年社员笑眯眯,苞米棒子一尺一。春天种地不打垄,秋后全是收割机。地里干活都有数,总共不到两星期。”说完,又哈哈大笑起来。

  (光明日报记者 鲍盛华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赵洁)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13日 09版)

[责任编辑:石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