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

2017-10-18 04:3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吕慎

  10月14日一大早,贵州大学农学院的教授潘学军就赶往余庆县大乌江镇,这里的两万多亩核桃一直让他牵挂。听说这里的核桃收成欠佳,他主动将其列为自己的一个横向课题,拿出科研经费进行研究。潘学军介绍说:“收成欠佳主要是因为后期管理没跟上,现在问题解决了,明年就能丰收。”大乌江镇的核桃只是潘学军在贵州全省指导种植的1040万亩核桃中的一小部分。每年,他有近一半的时间奔波在全省十多个县市,带动脱贫超过万人,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核专家”。仅在深度贫困的赫章县,他的成果就新增产值超过15亿元,种植户年均增收5000元。潘学军告诉记者:“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作为一名党员知识分子,更要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帮乡亲们致富,把核桃的论文写在群山之间。”

  贵州大学进入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农学院的植物保护专业成为“双一流”建设学科。最近,农学院又选派了一批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深入到贫困村寨提供技术指导。该院副院长程建平介绍说:“农学院的近百位教师一半都参与到了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中。他们有的一年有七八个月在贫困村寨进行技术指导,有的干脆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学生们在生产实践中完成作业,也深化他们对农民和土地的热爱。”

  “杨教授把‘尾巴村’变成了‘明星村’!”在贞丰县,贵州大学法学院的杨开宇可是一位名人,他挂职扶贫帮助的东里村,曾经是全县倒数的“尾巴村”,基层组织涣散,脱贫攻坚不见起色。杨开宇先从抓党建入手,每月召开村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凝聚起带动群众致富的原动力;接着他又集思广益,确定了羊肝菌这个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产品,并提前找好销路,实现订单式种植。如今,东里村成了经常在当地报纸和电视上露脸的“明星村”。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贵州大学作为贵州省重点建设的高校,要更加积极服务大扶贫战略。”党的十九大代表,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陈坚在不久前召开的全校精准扶贫经验交流暨部署会上给大家加油鼓劲。这位在市州脱贫攻坚一线奋战过的高校领导,上任不久就提出了“补脑扶智、动手扶业、弯腰扶贫”的“三扶”工作法,推动全校师生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鼓励大家领任务、出智慧,发挥高校智库的作用,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18日 08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