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绘乌蒙山 聚力好生活

2017-11-16 06:51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重绘乌蒙山 聚力好生活

——云南鲁甸地震灾区三年恢复重建回访记

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

  3年前,强震过后的震中云南昭通鲁甸龙头山,山崩地裂,残垣断壁,家园破碎。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鲁甸龙头山查看灾情,他对灾区干部群众说,大家要增强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不怕灾害,不怕困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新家园建设得更好!

重绘乌蒙山 聚力好生活

龙头山新貌。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摄/光明图片

  3年后,乌蒙山腹地的龙头山新城崛起,火德红镇重燃希望,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清风吹拂下,乌蒙山再次焕发出重绘山川、跨越发展的磅礴气势。

  沙滩上建起新村

  在通往龙头山的大峡谷中,有一个沙坝河河湾形成的沙滩被称为回龙湾,现在变成了一个美丽的新村庄。

  “地震后,我们回龙湾安置点40多天就从沙滩上建起来了,是全镇受灾群众最早搬进新房的村庄。”龙头山镇沙坝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李玉繁告诉记者,地震时沙坝村1634户多数房屋都倒塌了,有1608户需要重建,回龙湾安置点172户村民来自高山上的9个村小组。

  在回龙湾村,一栋栋青瓦白墙的新房与众不同——每栋两层半民房都是3至10户联排修建,形成长长的弧形房屋,李玉繁告诉记者,这是当时为节约土地、根据河湾的地形建房而形成的独特风格。“政府帮建房,真是做梦都没想到,如果靠自己不知要等多少年。”回龙湾青年李玉志感慨地说,政府的补助加上慈善基金的资助,共有7.7万元,家里很快就把新房盖好,现在家里种的200多棵花椒树一年还有1万多元收入,在外工作的他再也不用担心家人的生活了。

  火德红新村的新生活

  鲁甸地震后,王家坡等李家山村委会的9个村小组从牛栏江边迁移到了海拔2300米高的山梁上,在火德红镇旁新建了一个容纳434户村民的大型村庄。

  “这种布靴很结实,我一年能缝几十双,100多元一双,村里会缝布靴的有100多家呢。”王家坡移民刘凤芬说。她正坐在自家新房门口缝制千层底布靴,面前的筛子上堆满了色彩艳丽的各种式样的布靴。

  李家山村党总支书记肖江告诉记者,地震受灾的群众都愿意搬到集镇上来,虽然花椒林、核桃林和部分田地还在山下,但新村医疗上学方便,做生意方便,更重要的是堰塞湖改建电站变废为宝,政府还培训村里上百名青年出外工作,现在村民们不再为如何脱贫致富发愁了。

  花椒绿满龙头山

  光山秃岭是昭通乌蒙山区常见景象,贫困而房破、无林而山崩是2014年鲁甸“8·3”地震灾区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

  记者走进龙头山,从山脚河边到高山坡头,漫山遍野的花椒林如一块巨大的绿色毯子,将大山从山脚裹到山梁,山坡上许多被花椒林簇拥的房屋只露出点点青瓦白墙。

  “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现在龙头山种植花椒6.8万亩,今年产值3亿元,带动了灾区群众脱贫致富,地震前全镇有贫困人口8000人,现在不到2000人,今年底要全部脱贫摘帽。”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告诉记者,因为龙头山的花椒品质好,通过恢复重建交通条件改善,社会各界支持,每年有200多客商来龙头山收购,销路越来越好。

  10月29日,党的十九大代表、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到龙头山甘家寨向群众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时说:“我们要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业化发展要求,把小小花椒树建成灾区群众小康路上的摇钱树,把龙头山镇建成以花椒产业为支撑的花椒小镇。”

  浴火重生美丽家园

  今年11月2日,云南省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到灾区进行现场检查督察,云南省副省长张祖林在龙头山现场会上表示:“3年的恢复重建工作即将画上圆满句号,但收尾的后续工作任务依然艰巨。”

  3年来,鲁甸地震灾区涉及昭通市、曲靖市的5个县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今1761个规划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61.7亿元,其中民房投资117亿元,其他项目144.7亿元。在受灾最严重的鲁甸县,48606户民房重建和42671户民房修复加固任务于2016年春节前完成,解决了约20万受灾群众的住房安居问题。全县92所学校的重建目前已全部完工,近7万名学生的入学问题得到解决,灾区群众就医条件也得到改善。

  “老百姓对重建的家园是满意的,今后不仅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还要补足产业发展这块短板,让所有灾区群众早日脱贫奔小康。”鲁甸县委书记夏维勇告诉记者。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16日 01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