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塞上宁夏盛开民族团结之花

2017-11-26 02: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殷泓 本报通讯员 梁熙明

  宁夏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截至2016年年底,宁夏总人口674.9万人,回族人口244.15万人,占比约36.18%。近日,记者在宁夏采访时看到,无论是南部山区还是北部川区,回汉携手共创美好生活的生动景象,让这里处处盛开民族团结之花。

  生态移民共建幸福家园

  宁夏南部山区生存条件较差,多为国家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近年来,宁夏不断开展东西协作、生态移民,让50万人搬出了大山,在中北部的生命绿洲上建起了家园。

  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团结村就是一个移民村,村民主要来自宁夏南部山区的西吉、海原、原州等贫困地区,现有4个村民小组,农户658户、3050口人,其中回族1152人,占总人口的37.8%。

  今年55岁的回族村民杨德明告诉记者:“我是1996年搬来的。刚过来的时候,条件非常差,一切都是从头开始。不过,搬过来还是对的,现在日子越过越好,我带领村民外出包工程,一年算下来有20万元左右的收入呢。”

  团结村是一个典型的回汉杂居移民村,通过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民族团结和民风教育,把回汉群众的心凝聚在一起,开创了致富路上共携手、回汉群众一家亲的民族团结新局面。

  多年来,团结村大力实施“先富带后富”党建工程,富裕汉族群众带贫困回族群众,回族致富能手带汉族贫困户,一方面增加了村民收入,另一方面让移民来的村民之间增进了了解,拉近了回汉群众的感情。2016年,团结村人均纯收入达11800元。

  现在的团结村,回汉两族亲密无间,欢声笑语荡漾在村子的上空,回汉群众的心交融在了一起,彼此亲如一家。2011年,团结村被银川市授予“民族团结模范村”。

  回汉互助团结一家亲

  吴忠市的陈袁滩镇滨河新村也是一个回汉聚居较为集中的村。村里拥有600平方米的滨河新村社区,设有便民服务大厅、多功能活动室、残疾人康复站、电子阅览室、劳动就业保障站、爱心超市等配套设施。

  过去的滨河新村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新村由几个分而居之的小村落搬迁聚居而来,原来的各村人口少,基础设施差,极大地影响了各村的发展。

  在滨河新村的文化广场,回族村民马正德拉着记者说:“原来大家分别住在几个小村里,干啥都不方便。现在好了,农闲的时候,老伴跳跳广场舞,我还可以去活动室下下棋。”

  “记得2013年开春,我儿子在内蒙古出了车祸,我跑去看他,回来才想到,田里育好的秧苗还没有插,心里那个着急啊。一回到村里就往田里奔,结果看到同村的10来个村民正在帮我插秧,有汉族群众也有回族群众,我在田埂边感动得哭了好一阵,才想到下去感谢他们。”马正德说起这件事时,眼中还闪烁着泪花。

  记者在滨河新村了解到,这里回汉群众墙挨着墙,屋连着屋,墙上还画着各种宣传民族团结的彩绘。每到回族群众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回族老大娘都会端出油香、馓子等节日食品供汉族邻居品尝,汉族邻居则送上节日的祝福……类似这样的回汉群众和谐相处的幸福场景随处可见,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日益增强。

  民族团结教育入脑入心

  建于2003年的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是一所专门为宁夏南部山区学子创办的农村孩子城市学校。建校14年来,学校已面向宁南山区八县等少数民族地区招收初中毕业生24000名。

  记者了解到,学校实行免费入学,所有录取学生均免收学费和住宿费。这一举措,使更多山区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的孩子走进了城市学校,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质量的教育。

  “目前在校的回族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0%。”六盘山中学校长金存玉对记者说,虽然回族学生在学校中的占比很高,但作为寄宿制学校,学校并没有刻意在住宿方面分开汉回学生,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很强,互相尊重,相互理解,非常和谐地在一起生活学习。

  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方面,银川市兴庆区回民三小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比如,学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利用班会、晨会、队会等活动载体营造宣传氛围,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观念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低年级段以“中华大家庭”为主题,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知识,让学生从课堂读本中认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高年级段以“民族常识”“中华民族歌”为主题,让学生从民族常识读本中了解中华民族的构成,让学生从小在心灵中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年级语文教师高海燕说:“孩子们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树立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意识,营造了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了促团结、增和谐的强大合力,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满校园。”

  《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26日 03版)

[责任编辑:王丽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