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学习弘扬“红船精神”大家谈】
编者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光明日报近期派出多路记者分赴全国城乡,开展“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记者们在报道各地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新气象新作为的同时,也为当地干部群众积极践行“红船精神”、创业干事、奋斗进取的昂扬精神状态所感染。今天刊出部分一线记者结合采访实践撰写的“红船精神”学习体会,以飨读者。
郑晋鸣(右三)到江苏淮安桂五敬老院采访。周海军摄/光明图片
河北威县孙家寨村党支部书记付宏伟向耿建扩(左)介绍该村的敬老院情况。马永强摄/光明图片
彭景晖(左)在上海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采访。光明日报记者 孙嘉靖摄/光明图片
吴春燕(左)采访何镜堂院士。 卢庆雷摄/光明图片
以人民心为初心
江苏记者站站长 郑晋鸣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指出,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近日,我接连采访了南京雨花台和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再次被共产党人“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打动。
在南京雨花台,我见到55岁的老党员刘国庆时,他正在义务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做讲解。刘国庆是一位高中历史老师,在雨花台附近住了几十年,每个周末都过来做义务讲解员。“当年雨花台志士为了救亡图存而慷慨赴死,而后,共产党人承先烈遗志,带领全国人民过上新生活。而我作为一名老党员,又是教历史的,为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义不容辞!”刘国庆如此表明自己的心迹。在他的影响下,很多学生也利用周末时间到雨花台做志愿者,义务为游客讲解雨花历史。
雨花英烈的故事不禁让我回想起老家山西沁源流传的一个故事:1942年日军入侵山西沁源,当地百姓把水井填死、碾磨炸毁、粮食运走,隐匿到深山老林与敌周旋。日军饥寒交迫,被八路军全歼。大胜之后,毛泽东同志亲笔为沁源题词“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
“红船精神”,以人民心为初心。从建党之初至今,长征的成功、抗战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的日益强盛,人民的支持不可或缺。人民永远是执政者的考官,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今,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征程,只有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在这条路上蹄疾步稳、勇毅笃行。
讴歌时代先锋
河北记者站站长 耿建扩
作为新闻工作者,学习弘扬“红船精神”要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中,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履职尽责,担负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弘扬“红船精神”,讴歌时代先锋。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的镜头在聚焦,我们的眼睛在寻找。有这样一群人——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他们将青春与梦想安放在祖国西部,连续十余年扎根边疆教书育人,默默奉献;有这样几代人——塞罕坝造林英雄群体,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百万亩人工林海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河北正定塔元庄,这里的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省市县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甩开膀子、埋头苦干,开创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时代潮涌,英模辈出。基层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榜样王胜,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李保国,白求恩式的好医生张笋……在光明日报记者笔下,一个个践行“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人,成为时代楷模。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我们依然行走在基层,寻找、挖掘、弘扬。
用脚步丈量民情
广东记者站站长 吴春燕
红船是中国共产党的母亲船。一叶扁舟,见证开天辟地。正是以“红船精神”作为开端和源头,中国共产党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革命精神。作为一名记者,学习“红船精神”,关键在于不忘初心,以“红船精神”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作为一名常驻广东的基层记者,不觉间我已在广东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度过了15年。我亲眼看见了冲锋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促成城市巨大变迁的亚运会,广州大学城的兴起,广东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等。我很骄傲,因为我是参与者、见证者和传播者。
采访医改,我们了解到老百姓对看病的需求,明白了政府为提高就医条件所做的努力;采访志愿者,我们知晓了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那么多,感动于人世间存在的大爱;采访基层文化工作,我们感受到百姓对多元文化的渴求……新闻工作者的“红船精神”,体现的是一种敢作敢为、敢为天下先的非常气魄,一种想做大事、能做成大事的坚定态度,一种不为困所累、不为难压倒的高远境界。我们要坚持深入基层,用脚步丈量民情,践行“红船精神”,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
到基层去,到一线去
教育部记者 李玉兰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新时代特点,身体力行,到基层去,到一线去,脚踏实地采访,聆听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每一个精彩故事,并将故事分享传播出去。
记者的使命和担当体现在哪里?就在我们的一次次采访中。今年我在四川一个村子驻点采访了一个月,如果不是驻村采访,我对农村扶贫工作的理解就会仅仅停留在政策是否到位、官员是否尽力、农民是否努力上。经过采访,当一个个农民成为生活中认识的人,了解其压力、负担、追求、梦想后,自然就更加懂得了他们的努力、执着,也自然对社会的发展变迁有自己新的理解。
这种新的理解,不仅是记者写出接地气稿件的必要条件,也是理解“红船精神”、红船初心的必要条件。没有两件事情是一样的,共同的话题下隐藏着不同的新闻,是轻轻滑过,还是下功夫挖掘,考验着一名记者的使命担当精神。
发展的成就体现在老百姓的笑容中
经济部记者 李慧
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和同事两次赴浙江蹲点调研,从城市到乡村,从山区到平原,从“最多跑一次”改革到“两山”重要思想启示,走过的路线虽有不同,但内心深处的触动却十分相似。
浙北第一村父子岭村、安吉县余村、安吉溪龙乡黄杜村……主政浙江期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跑遍了浙江大地的山山水水,与当地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如今,这里的干部群众正在真抓实干,始终走在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前列。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习近平总书记那种质朴的感情、深切的拥戴和由衷的敬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在《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这篇文章中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显著标志。依水行舟,忠诚为民,成为贯穿中国革命和建设全过程的一条红线,也是“红船精神”的本质所在。从浙江各地的火热实践中可以感受得到,“红船精神”正以灿烂的时代光芒,激荡起开天辟地的奋斗豪情,汇聚起向着新时代再出发的磅礴伟力。
把“红船精神”融进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里
青岛记者站站长 刘艳杰
“红船精神”首先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这些天在采访青岛的市县委书记请他们谈学习落实十九大精神的感受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没有创新精神,作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的青岛西海岸就不会成为国家级新区的前三强;青岛李沧区也不会成为国内外院士都纷至沓来的“智慧集聚区”。“红船精神”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没有奋斗精神,就不会有青岛胶州市千名干部下基层1.5万余次,形成“党群连心、携手共进”的生动局面;也不会有青岛莱西市的生态绿色发展。“红船精神”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只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有了这个本心和初心,再加上合适的方法,就没有办不成的事。”青岛市委常委、青岛西海岸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建祥这样说。
在采访基层领导干部时,我发现他们每个人都充满了干事创业的创新精神,每个人都充满了朝气蓬勃的工作热情。“你们的干劲何来?精神何来?”青岛市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给了我如下答案:干部干部,必须“干”字当头!必须有创业的“雄心”,有担当的“决心”,有干事的“恒心”,最终赢得百姓的“真心”。是的,确实如王希静书记所言,我们继承和践行“红船精神”,就是要把“红船精神”融进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里。
书写与伟大时代相称的作品
新闻报道策划部记者 尚文超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一句话道尽历史沧桑,道出王朝周期律。封建王朝兴废更替之间,百姓在夹缝中生存,可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结束这一切的新纪元,肇始于千里之外浙江嘉兴南湖的那艘红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启了华夏大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
“首创”“奋斗”“奉献”是“红船精神”的关键词,我在河南采访的过程中对这三个词有了更具体、更生动的感受。河南鹿邑,老子故里,刚到任不久的县长正在推动产业升级、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一座千年古城改革创新的架势已经拉开。河南永城,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初始地,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刚刚拿下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厕所革命”所取得的成果让百姓尤为自豪。刘楼村80后村支书说:“践行十九大精神,我们要做的就是奉献全部的热情,做好为人民服务的每一件事。”
记录伟大时代,传播党的理论,讲好中国故事,是党报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我们要身体力行践行“红船精神”,创新工作方法,拼搏奋斗,无私奉献,写出与伟大时代相称的精彩作品,同全国人民一起创造并见证伟大历史。
把宏大叙事贯穿到每一个瞬间
国内政治部记者 彭景晖
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96年前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的初心再次铭刻在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庄严誓词中。
在上海采访报道时,我们没有将更多的视野放在繁华如明珠的外滩,而是把脚步留在了诸如曹杨新村、五里桥街道这样的寻常巷陌,将镜头对准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的实验室和车间里那些普通的知识分子、工匠。正是他们把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融入到每一天、每件工作、每个细节中,与时代同频共振,把宏大叙事贯穿到每一个瞬间,如涓涓细流汇聚成磅礴的力量,推动着我们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大踏步的前进。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今天,在全党带领全国人民迈步奋进的路上,这种精神依然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记者,我们将始终秉持、发现、记录、弘扬这种存在于中华民族血液基因之中的精神力量。愿在我们的笔下,这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认真生活、努力奋斗的平凡的人们,灿如星辰,光芒不朽,铭记于历史的天空。
从人民生活中找答案
评论部记者 李苑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更是每一个党员的立身之本。今天,我们再次重温它的深刻内涵,不禁会思考,为何“红船精神”历经岁月流转依然熠熠生辉?为何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历史沉浮中始终屹立不倒?为何中央强调要让初心使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机活力?这些问题的答案,应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去寻找,从基层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去寻找,从当代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中去寻找。
贵州省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无疑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切入点。花茂村原名荒茅田,名字中的贫困荒芜之意,是当地昔日生活的写照。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领全中国打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花茂村上下一心,发挥出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精神,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引导村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旅一体化,打造出精准扶贫与环境治理并重的乡村振兴战略新范本。
花茂村没有富饶的自然资源,也没有特殊的区位优势,但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在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下,凭借着敢为人先的精神,开辟出一条扶贫攻坚的康庄大道。脱贫攻坚如星星之火,其燎原之势正在我国广袤农村地区蔓延。我们要做的,就是挖掘其中的精彩故事,用心用情感受几十年来,“红船精神”如何一直激励着我们党走在时代的前列,勇当舵手,引领航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感受八旬老党员的活力
新闻报道策划部记者 刘梦
今天的“红船精神”,该到哪里去追寻?在“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主题采访中,年过八旬的湖南省张家界市马头溪村土家族油菜花艺术团团长龚桂梅,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龚桂梅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下了根据十九大报告最新精神创作的土家歌曲。这几十首歌既通俗又明快,从村口古色古香的风雨桥上、村里上百年的吊脚楼里、村头细细长长的田埂上传来,直接钻进我们一行记者的心里。“作为一个入党快60年的老党员,当然有责任把中央政策精神唱出来,让大伙明白,让大伙高兴!”龚桂梅热情地拉着我的手说。她的手热乎乎的,在潮湿阴冷的南方山村,没有什么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温度传递更叫人温暖。她浑身上下散发出的土家族儿女的淳朴、基层文艺工作者的活力和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无不令人动容。这种泥土般的质朴感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正是我们党自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特质。
“红船精神”的内核,体现在我此行遇到的多位像龚桂梅一样的采访对象身上,体现在火热的基层大地,体现在新时代党员干部群众举手投足间焕发出的新气象和新面貌之中。我想,这正是“红船精神”在当代的应有之义。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08日 09版)
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