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领航新征程】北京中医药大学:走出中国特色中医特点的高教新路

2017-12-13 05:46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精神进校园进课堂】

走出中国特色中医特点的高教新路

——北京中医药大学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振兴中医药事业为己任

光明日报记者 陈鹏

  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燕山脚下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师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担负起振兴中医药事业的时代使命,秉承“人心向学”的治校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始终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矢志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中医特点的高等教育新路子。

  传承创新,构建特色中医药教育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专业修人,实践育人”四个关键环节,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北京中医药大学以培养既有传统中医思维又具有现代生命科学知识的未来中医学领军人才为目标,汲取师承教育精髓,实现了“古老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构建了“德育为先、能力为要、悟道为重”的中医药院校师承教育体系,在探索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规律过程中逐步构建了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新模式。

  此外,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力探索长学制学历教育,先后创办“岐黄国医班”“时珍国药班”“卓越中医师”“卓越中药师”等不同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更加人文、更加经典、更加实践、更加现代、更加国际”的新式人才分类培养目标。

【领航新征程】北京中医药大学:走出中国特色中医特点的高教新路

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班拜师仪式 图片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提供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李伟从2014年开始创业,带领师弟师妹们创立了五方中医-北京东洲中医门诊部,吸引就业40余人,打造了中医品牌,并正向全国连锁发展,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他表示,“赚取利润并不是我们最重要的目标,而是希望通过努力将北中医创业平台发展壮大,呵护百姓健康。”两年来,学校涌现出近300支大学生创业团队,接受创新创业训练的学生达2700余人。

  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彰显文化软实力

  从建校之初在中医药院校中最早招收外国留学生,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德国建立第一所中医院“魁茨汀中医院”,再到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立海外中医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国际化进程一直走在前列。截至目前,集教育、医疗、研究、文化交流功能为一体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海外中医中心”已经在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立。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大向强迈进,北京中医药大学海外办学模式的探索硕果累累。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合作办学,这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外高校中独立颁发医学学士学位的项目;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设3+2“中医学-生物学”双学士学位教育,成为在世界50强高校中开设的第一个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合作开设获欧盟认可的中医硕士学位项目,中医硕士学位教育首次进入欧盟主流医学教育体系。

  “走出去”后,北京中医药大学不断丰富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2017年7月,北中医融合中医理论“五行”特性打造的原创校园舞蹈诗《岐黄志》,在巴黎会议中心及枫丹白露宫公演;随后,又代表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亮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进行中医药文化交流。

  推进健康中国,构建特色医疗服务体系

  10月14日,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陕西铜川)心脏中心完成第5例心脏外科手术,这是继2017年9月1日该中心完成第1例心脏外科手术以来,刘晓峥主任带领的心外科团队独立成功完成的第5例心脏外科手术。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与枣庄市、深圳市、铜川市、厦门市合作共建医(学)院,成为“改善医疗环境,造福一方百姓”的医疗服务重要阵地。

【领航新征程】北京中医药大学:走出中国特色中医特点的高教新路

北京中医药大学师生练习学校原创的健身操 图片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提供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北京中医药大学围绕“突出医院特色,强化质量与安全”,开展中医药服务模式、管理模式的探索创新。附属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第三附属医院等京内附属医院注重“调结构、拓市场”,苦练内功,应对医改深化挑战,在服务范围、对象、地域等各方面积极拓展空间,临床教学和医疗服务水平逐年提升。五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还通过“温暖送爱义诊活动”,发挥中医学、中药学和针灸推拿学等多个国家和局级重点学科优势,组织多位中医、中药和针灸推拿名家名师到田间地头、村镇基层,为基层百姓送去优质医疗服务。

  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北京中医药大学将凝聚全体师生干部的智慧与才能,不断开创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紧紧围绕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双一流”建设目标任务,将学校建设事业推向一个新征程。

  【书记校长谈】

  担起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时代重任

  谷晓红(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徐安龙(校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为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事业寄予期望重托、给予关心厚爱,科学作出了“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的战略判断,清晰擘画了“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战略目标,突出强调了“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战略原则。

  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开拓进取,奋勇砥砺前行,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定不移担起“立德树人”职责,推动人才培养形成新格局。我们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构建既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又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坚持以文化人、专业修人、实践育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践行“双色主题”教育,制定完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牢固树立“更加经典、更加现代、更加人文、更加国际、更加实践”的人才培养目标,继续大力探索长学制学历教育,巩固九年制“岐黄国医班”成果,深化医教协同培养方案,切实将师承教育有机融入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坚持把“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理念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营造宽松互鉴的学术氛围,继续全球选聘中医临床特聘专家,不唯学历,只唯医德医术,不拘一格广纳天下英才。

  坚定不移瞄准“医学高峰”目标,推动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五年来,我们着眼实现内涵式发展,创立航天中医药学、航海中医药学,实现临床医学学科、药理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今后,我们将坚持从中医药的学术本源做起,注重站在科学研究与学科发展的前沿,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古老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我们要在首创中医生命科学这一崭新学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药院校首个生命科学学院的作用,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

  坚定不移保持“民族自信”气度,推动文化传承开创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进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学校原创校园舞蹈诗《岐黄志》亮相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下一步,学校将深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研究,着力从中华文明的宏大视野中看待中医药,全面探究中医药发展的基本人文规律,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同时,继续建好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首家国学院,打造中医国际传播学重点学科,发挥好汉语国际推广——中医药文化基地(北京)和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的作用,不断铸就中医药文化新辉煌。

  坚定不移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医疗服务实现新提升。五年来,遵循“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原则,致力于搭建区域标志性的高质量中医药服务平台,辐射带动基层医疗,学校在枣庄、深圳、铜川、厦门建立直属医院,形成了“东南西北”全面发力的医疗服务布局。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我们会积极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继续与北京、河北、天津等地共建基层中医院,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持续采取战略联盟、中医医联体等模式,持续推进附属医院与基层中医院、社区医院实现“直联直通”,满足人民群众对简便验廉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构建起广泛而又紧密相连的呵护天下苍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实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目标。同时,致力开展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基础的规范化“治未病”研究,助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

  坚定不移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国际交流迈出新步伐。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中,我们注重把中医药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亮丽名片,着力“讲好中医药故事、唱响中医药声音”。学校首创了集医疗、教学、科研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模式,实现了中医药走出去的历史性跨越。今后,学校将在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等3个“海外中医中心”基础上,继续加大建设力度,不断增强海外友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获得感,为中医药的国际传播、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彰显、全球健康治理提供行之有效的“北中医方案”。

  成就令人鼓舞,前景催人奋进。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握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切实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中谱写中医药事业的崭新篇章!

  【教师说】

  让中医药文化走向全世界

  王琦(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医大师)

  身为一名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疗一线耕耘数十载的北中医人,我亲眼见证了学校60年来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心中满怀感慨和感激。

  2017年,我校的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成为入选学科最多的中医药院校。此外,学校以优势学科为龙头,进军“双一流”;以扩大办学规模,创新办学模式为契机,提升办学驱动力;以对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为防治重大疾病作出贡献;以国际化视野开展境外办学,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以五校联盟为基础,建立中医药发展共同体。为国家中医药事业和百姓健康作出重要贡献。

【领航新征程】北京中医药大学:走出中国特色中医特点的高教新路

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公共教学楼 图片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提供

  一所大学的学术传承和事业发展,其关键在人。要造就一批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其根本是改变陈旧教育模式,培养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际能力、还能够服务社会和百姓健康的有用人才。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学科建设和师资培养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办学规模,更好满足新时代中医药教学和科研需求,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拓展了空间。学校在全国首创九年制本硕博连读岐黄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加适应时代需求、品学兼优、理论扎实、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综合性中医人才。

  中医药事业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走向世界的一条特色之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医药以其独特优势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行者之一。目前,北中医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8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为94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两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

  进入新时代,北中医人以至精至诚的大爱情怀、至广至阔的国际视野,努力使中医药文化走向全世界。

  【学生议】

  让中医药“瑰宝”散发更多光和热

  熊敏(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1级研究生)

  人们常说,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瑰宝之所以是瑰宝,就在于能“关键时刻显身手”。我曾参与主题为“青年服务国家”的暑期社会实践,把首都三甲中医院和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搬”到了边远地区贫困群众的家门口。我们使用针灸、艾灸、汤药、推拿等治疗方法,力所能及地给乡亲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领航新征程】北京中医药大学:走出中国特色中医特点的高教新路

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实验室 图片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提供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一定包括健康,也一定有中医药可以作为的地方。当前,中医药事业以自信沉稳的姿态进入新时代,站上新起点,昂首阔步迈向新征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医学子,我们更应当不忘嘱托,不负时代,让中医药这块“瑰宝”散发更多的光和热。“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都离不开坚实的健康基础,这些历史责任将最终落在我们青年一辈的中医学子身上。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3日 08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