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绵绵相润 久久为功——中埃人文交流这五年

2017-12-16 04:1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在海外感受自信中国】

  光明日报驻开罗记者 于杰飞

  “求知,哪怕远在中国。”阿拉伯人遇到难题总是喜欢回归古训。中国,对古代埃及人来说是遥远的代名词。如今,中埃早已开通每周三次的直飞航班,单程最快只要9个小时。科技拉近的不仅是时空距离,更是心与心的距离。

  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埃及时,8架战机升空为习主席乘坐的专机护航,足见埃及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朋友的高度重视和热情。习主席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提出了破解中东问题的“中国方案”,并倡议“让人才和思想在‘一带一路’上流动起来”。

绵绵相润 久久为功——中埃人文交流这五年

10月31日,在埃及伊斯梅利亚,人们在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周活动上体验中国书法。新华社发

绵绵相润 久久为功——中埃人文交流这五年

8月9日,在埃及首都开罗塔拉特·哈尔布文化中心,一名埃及孩子在学习中国泥塑技艺。新华社发

绵绵相润 久久为功——中埃人文交流这五年

  12月9日,在埃及首都开罗举办的首届“唱响埃及”华语歌曲大奖赛决赛上,参赛选手玛丽·拉法特演唱歌曲《爱笑的眼睛》。新华社发

绵绵相润 久久为功——中埃人文交流这五年

11月28日,在埃及开罗歌剧院,演员在中国文化遗产传播剧目《遇见大运河》中表演。新华社发

  1、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答案

  今年9月举行的“汉语桥”全球总决赛上,来自埃及的“辣妹子”玮琪不仅中文说得溜,还特别会抖包袱、讲段子。埃及人天性乐观幽默,这种“地中海性格”在玮琪身上表现得恰到好处。

  去年4月,记者在报道埃及“大使杯”说汉语讲故事比赛时采访过玮琪,她凭借《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夺得冠军。玮琪本名叫娜达·塔里克,当时正在开罗大学中文系读二年级,梦想是成为一名主持人。台下,玮琪的师友们用中文高声为她呐喊助威,场面非常火爆。

  中国驻埃及使馆教育参赞田露露向记者介绍,埃及有14所高校开设了中文系,另外还有孔子学院、开罗中国文化中心等3家机构教授汉语。目前,埃及共有中文系本科生2160人左右,硕士博士生近100人,业余学习中文的有近2400人。可以说,玮琪是千里挑一的顶尖高手。

  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是与开罗大学齐名的高等学府,其中有一所学院名为“舌头学院”。埃及有一句谚语:“法兰克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舌头,中国人的脑袋。”这里用“舌头”指代“语言”。中文系是“舌头学院”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目前也是招生规模最大的语言专业,中文是名副其实的“大语种”。

  “舌头学院”院长姆纳·福阿德由埃及总统亲自任命,她本人最早也是学中文专业的,1985年还曾赴华留学。她在首届埃及优秀留华毕业生联谊上表示,“留学中国是埃及学生们的梦想。他们在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过程中,成为中埃两国交流合作的桥梁,也实现着两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梦想。”据悉,1979年以来,“舌头学院”先后派出300多名学生前往中国留学。

  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埃及青年选择学习中文?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朱廷婷告诉记者,近年在埃及投资的中资企业越来越多,对语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良好的就业前景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今年4月,首届埃及中资企业校园招聘会在苏伊士运河沿岸城市伊斯梅利亚举行。近20家中资企业携300多个岗位参会。招聘现场火爆,巨石埃及玻璃纤维有限公司共收到200份简历,远远超出计划人数。伊斯梅利亚省省长亚辛·塔赫尔表示,此次招聘将会为伊斯梅利亚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中国迅速崛起的成功经验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学习中文,他们最常问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可以发展得这么快。埃及青年对祖国发展有着迫切愿望,他们希望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答案。

  2、从中国方案中寻找思路

  埃及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而开放源于文化自信。1929年,埃及人阿巴西娅成为阿拉伯世界第一位获得驾照的女性。埃及曾培育出纳吉布·哈马福兹、乌姆·库鲁苏姆等一代大师级人文巨匠。埃及方言通行于整个阿拉伯世界,埃及电影和电视剧受到所有阿拉伯人的追捧。文化优越感深植于每一个埃及人的基因。

  但是,近年来的经济危机和宗教极端思想严重冲击了整个埃及社会。记者曾专访埃及新锐女性作家、全球畅销小说《玛丽亚姆的迷宫》的作者曼苏拉·阿兹丁。她说,2011年和2013年的两次动荡让埃及人迷失了方向,埃及的出路在哪里,时至今日仍然是埃及知识分子苦苦思索的问题。

  埃及金字塔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亚洲研究项目负责人、国际问题专家穆罕默德·法拉哈特对记者说,美国的背信弃义让埃及人看清了现实。塞西总统2013年上任后不久便访问中国,期待从中国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事实上,塞西总统此后每年都会访问中国。一位中资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他已经被总统召见3次了,在他看来塞西与其说是总统,不如说更像是总经理。

  研究中国、学习中国已成为埃及思想界和学术界的共识。埃及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杂志《国际政治》2017年第一期围绕中国在国际架构重建阶段发挥的积极作用展开讨论。2016年9月在开罗举办的“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专题研讨会上,埃及央行前副行长、经济学家阿姆鲁·穆萨阿姆鲁表示,埃及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较薄弱,这也是非洲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与会专家们普遍认为,应该学习借鉴中国在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

  埃及共产党总书记萨拉赫·阿德利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中国的成功经验值得埃及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研究和借鉴。2016年年初,他率领由16个阿拉伯国家左翼政党组成的考察团访问中国,目睹了中国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他表示,这次访问对于埃共和他本人都意义非凡。

  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埃及之际,向10位阿拉伯老朋友颁发了“中阿友好杰出贡献奖”。埃及著名汉学家、翻译家穆赫辛·法尔加尼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许多阿拉伯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过去,连一些知识分子对当今中国的发展进步也不清楚”。二十多年里,他翻译和创作了20多本中文典籍和研究专著,填补了埃及知识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他对记者说:“我的翻译作品过去只卖5埃镑,现在新出版的《战国策》卖到100多埃镑。”从市场的反馈看,埃及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另一位汉学家哈赛宁在参加今年“阅读中国”系列新书首发仪式时表示,此次出版的新书涵盖中国西部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农村改革等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与埃及当前的现状有很多相似性,符合埃及提出的一些发展理念,“中国经验”已经成为埃及学界研究的热点。在埃及知识分子看来,“中国方案”或许是埃及走出“玛丽亚姆迷宫”的破题之道。

  3、大河文明穿越时空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角度看,大河文明孕育出的民族性格有很多相似性。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因丝绸之路相识相知。考古学家相信,早在公元前1070年,古中国与古埃及就已在丝绸之路上相遇。

  “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在穿越时空的往来中,中埃双方彼此真诚相待,在古丝绸之路上出入相友,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甘苦与共,在建设国家的征程上守望相助。这份信任牢不可破,是金钱买不到的。“一带一路”延伸之处,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跃之地。

  2015年以来,中埃合作推出《中国剧场》栏目,每周在埃及国家电视台播出6集中国电视剧,本土译制的《金太狼的幸福生活》《媳妇的美好时代》等播出后反响热烈,去年播出的《父母爱情》创下3.8%的收视率,收视人数达400万。埃及年轻观众纳吉拉说,中国电视剧“落地”埃及是一件大好事,给埃及观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中国电视剧不仅丰富了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并且更加生动立体地展现了中国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2017年鸡年“欢乐春节”大庙会活动在开罗如期举行,来自中国的表演团体为埃及民众带来了精彩的武术、变脸、杂技和民族舞蹈等节目;书法、茶艺、脸谱、糖画和剪纸等中国传统工艺则吸引了很多埃及人驻足观看。据了解,“欢乐春节”已经办了8届,成为当地颇具名气的“品牌活动”。

  2016年11月,中国导演贾樟柯在第38届开罗国际电影节上被授予“杰出艺术成就奖”,他带来的影片《世界》及《山河故人》在电影节期间展映并获得好评。贾樟柯表示,他很荣幸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埃及以及中东电影界认可,他认为这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一个成果。今年9月,中国话剧导演孟京辉的新作《九又二分之一爱情》在第24届开罗国际实验戏剧节上演。他表示,此次选取的话剧兼具文学性与形式感,希望为埃及观众带来原汁原味的中国实验戏剧体验。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来到埃及,亲身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据埃及驻华使馆公布的数据,今年前5个月中国赴埃旅游人数达到1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4%。今年5月赴埃中国游客为1.8万人,中国成为埃及第4大国际游客来源地。

  记者在埃及工作生活亲身感受到,埃及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不再只是长城和功夫,中国民众对埃及的了解也不再只是金字塔。一位出租车司机曾向记者说出一串中国的地名,北京、上海、广州、宁夏、杭州、厦门……记者问他怎么会知道这么多中国地名,他说,广播里每天都会播放有关中国的新闻。

  民心交融要绵绵相润,久久为功。中埃友谊在文火熬制中散发出厚味,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升华。

  (光明日报开罗12月15日电)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6日 08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