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发展理念在西部山区的生动实践

2017-12-16 04:1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新发展理念在西部山区的生动实践

——陕西平利构建“五美”家园调查

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 光明日报通讯员 沈奕君

  一个地处陕、鄂、渝三省交界,人口只有23.6万人的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却创造了十几个“国字号”品牌:从鼓励土地流转,到美丽乡村的标准制定;从推广“社区工厂”,到全国农村电商综合示范县——15年来,陕西省平利县从名不见经传,一跃成为全省甚至全国响当当的名县。

  作为陕西最边远的贫困山区之一,是什么造就了平利的兴盛和奇迹?熟知平利县的经济学家、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说:“是党建,是智慧,是情怀,是精神,是担当,是拼搏,更是新发展理念,是系统化思维,是超前规划,是顶层设计,是不忘初心,是敢为人先。”

  平利县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产业,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从而使新发展理念在平利落地生根,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精准扶贫精准发力

  2011年,平利被列为秦巴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十二五”末,全县有贫困村79个,贫困户18507户、贫困人口44811人,贫困发生率22.4%,个别村贫困发生率超过50%。2017年,全县贫困对象有14811户38212人。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人口多,因灾返贫、因灾致贫现象比较突出。”平利县县长陈伦富说。面对如此艰巨的脱贫任务,平利县应该如何切入?

  “锲而不舍抓党建,以党的政治优势,点燃、激发、凝聚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心力。”平利县委书记郑小东说。平利始终将党的力量时刻挺在脱贫攻坚最前沿,形成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发展局面。“我们在全县79个贫困村,成立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统领‘四支队伍’,组成了一支能打善战的‘铁军’。”郑小东说,平利县以“支部+X+贫困户”这一精准扶贫模式为抓手,开展了“学、亮、比,争、创、出”大比武,出台了《关于实施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抓党建促脱贫的责任,落到了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和每一个党员的身上。

  “脱贫攻坚打胜仗,基层干部辛苦了……”正阳镇龙洞河村老人张光德清唱着花鼓,喜气洋洋。能过上现在的日子,她过去连想都不敢想。张光德以前的家“悬”在大巴山深处,孤身一人,生活拮据。了解情况后,镇党委、政府和包扶干部迅速拿出了精神包扶和精准扶贫方案。暖人的关怀很快让老人有了过好日子的信心。在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蒋军的帮扶下,今年,张光德种了2亩茶园,养了10只土鸡,6头土猪,一年收入保准超过1.5万元。

  54岁的万勇,是平利县长安镇财政所的一名干部。2016年,他被选派到中原村抓脱贫攻坚工作,由于工作出色,今年又被选派到条件更为艰苦的双杨村。“虽然父亲年迈,自己和妻子都患病,但工作起来,万勇真有点‘拼命三郎’的味儿!”平利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俊介绍。在平利县,像万勇这样沉下身子大干苦干实干的党员干部不胜枚举。“这些干部脑子活,思路新,点子正,善总结,他们一进村,就受到群众的真心欢迎。”陈俊说。

  平利县把扶贫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了产业构建这个“牛鼻子”上。一方面,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除了绞股蓝和茶叶等主导产业外,平利县还立足生猪、魔芋、林果、水产等五大产业,将主导产业与小众企业相结合,做到贫困户全覆盖,使贫困户收入得到大幅增长。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社区工厂”、产业联盟和新业态等特色产业体系,促进就业脱贫和产业脱贫。

  长安镇双杨村第一书记卢深坤介绍,镇里为了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培育了一批吹糠见米的“短平快”项目。为解决产品销路,他们一方面组建了产业联盟,回收贫困户的农产品;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让农产品“触网”后变成“农商品”。西河镇磨沟村是镇里脱贫难度大的村庄之一,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不仅壮大了产业,破解了融资难题,更重要的是带领贫困户走出了一条利益共享、产业脱贫的新路子。现在,在磨沟村享受“三变”改革红利的贫困户共有111户。

  春华秋实。“社区工厂”的脱贫经验,被确定为典型扶贫案例,并在首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中,荣获“优秀项目奖”和“最具人气奖”……今年二三季度,在陕西省脱贫攻坚交叉考核中,平利县连续两个季度全省排名第一。靠的是什么?陕西省委副书记毛万春感慨地说:“靠的就是精准方略、绣花功夫,就是苦干实干、作风过硬,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就是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绿色发展的美丽答卷

  穿行在秦巴山区的平利乡村,格子窗、灰白墙、小青瓦式的徽派特色民居,依山就势,整齐划一,美如画卷。平利县位于陕西省安康市南部,是南水北调中线的重要水源涵养地,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75.6%。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正是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通过着力打造以产业美、城乡美、生态美、生活美、风尚美为内涵的“五美”平利,平利县交出了一份绿色发展的美丽答卷。

  多年前的龙头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这里兴起了茶业观光园,办起了农家乐,建成了小客栈,群众坐在家里“点票子”。龙头村也因此成为一个集国家3A级景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诸多荣誉于一身的名村。

  2012年,在首届“中国最美乡村”评选推介活动中,平利县一举跻身“中国十佳最美乡村”。2013年,又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2016年,平利县的美丽乡村标准,被确定为陕西省第一部“美丽乡村”建设地方标准,予以发布实施。平利县长安镇、长安十里茶园和三里垭村,也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特色小镇、中国美丽田园和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

  网上蹚出脱贫致富路

  地处大巴山深处的平利县,如何突破区域掣肘,如何开启新动能,让偏远的山区搭上电商这辆新时代的顺风车?

  2014年,平利县开始酝酿一场关于“互联网+”的头脑风暴。从零开始,两年的时间,平利就通过“互联网+”把电商做到了全国,并夺得“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称号。

  “平利绞股蓝”既是中国驰名商标,也是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其标准化生产种植技术,更是被定为国家标准。如何让平利的这个“金蛋蛋”更多地造福乡梓呢?这让已搭上“互联网+”快车的平利县兴强富硒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新强思谋很久。过去,余新强只是平利县的一个普通茶商,通过茶叶店、批发市场销售绞股蓝,年收入也不过几万元。2008年触“网”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这两年余新强的网店迎来了发展黄金期,销售收入年年攀升,今年预计总收入将超过6000万元。2015年,余新强成立了兴强电商绞股蓝专业合作社,并采取“电商+专业合作社+绞股蓝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促进了电商和精准扶贫的深度融合。目前,合作社已经带动1120户农民增收,其中贫困户206户。

  为推动电商快速健康发展,平利县先行先试,制定出台了《平利县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培育经济新动力实施方案》和《平利县农村淘宝项目实施方案》,设立了500万元的电商发展专项基金,形成了“龙头电商顶天立地、中小电商铺天盖地”的县域电商发展格局,在网上蹚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今年以来,平利县启动电商精准扶贫示范点28个,30家电商企业与1375户贫困户签订了电商扶贫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今后,我们将抓好体系建设等,力争到2020年实现电商交易额20亿元,把平利县打造成全国电商精准扶贫示范县。”陈伦富信心满满。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6日 01版)

[责任编辑:王丽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