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清宫雅玉 奏响盛世琳琅曲

2017-12-17 03:2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新展大观】

清宫雅玉 奏响盛世琳琅曲

——走进“故宫博物院珍藏清代宫廷玉器特展”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李睿宸

  “‘浴罢青溪系绿杨,轻爬细刷圉人忙。昂头嘶处秋风飒,写出名驹意飞扬。’近300年前,清朝乾隆帝喜好仿古,常常将山水、人物、花鸟等诗意画及自己的诗作镌刻于山子、插屏之上,这首诗便是乾隆为赵孟頫《浴马图》所作的御题诗。”在安徽博物院,讲解员刘婷婷正在讲述一件玉山子的来历,几位观众围在她四周,不时感慨连连。

  近日,由故宫博物院与安徽博物院联合举办的“盛世琳琅——故宫博物院珍藏清代宫廷玉器特展”在安徽博物院拉开帷幕。安徽博物院策划交流部副主任卞坚告诉记者:“此展览历时两年多的精心筹备,从故宫博物院藏近19000件(套)清代玉雕艺术品中,遴选出100件(套)精品,立体展现清代玉雕艺术的巧夺天工及辉煌成就。”开展以来,众多观众慕名而来,一睹清代精品玉器的风采。

清宫雅玉 奏响盛世琳琅曲

观众在展厅内观赏。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李睿宸摄/光明图片

  举世推崇 清代玉器攀高峰

  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宫苑。“中国古代的玉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到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到了清代,尤其是乾隆时期,中国古代玉雕艺术的发展达到高峰。”卞坚说。

  “乾隆二十四年勘定南北疆以后,大量的新疆和田玉料由官府统一管理、开采,并源源不断入贡朝廷。”负责博物馆展览策划的卞坚对这段历史如数家珍,“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乾隆时玉器发展迎来了一个高峰。”

清宫雅玉 奏响盛世琳琅曲

青玉《御题赵孟浴马图》山子。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李睿宸摄/光明图片

  走进展厅,近1000平方米的空间布满了故宫红、琉璃瓦……仿佛穿越回几百年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次展出的100件精品分为“受命于天”“玉不去身”“清室雅伴”“几暇清赏”“含英咀华”“法相梵音”六大单元,以玉器功能为经,以材质、工艺、造型、纹饰、内涵为纬,立体展示清代玉雕艺术所取得的成就。

  “玉玺究竟长什么样子?体量到底有多大?刻了什么字?看多了清宫剧的观众们一定都充满了好奇。”卞坚说,“我们将皇帝、太上皇以及皇太后的玉玺都摆出来展览,就是希望能够唤起观众对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兴趣。”

  玉不去身 乾隆与“乾隆玉”

  “合若天衣无缝,开仍蝉翼相联。往复难寻端尾色,形底是因缘。乍看玉人琢器,不殊古德谈禅。雾盖红尘温句可,思莫被情牵。”在一件白玉仿古蚩尤联环上,记者看到了乾隆的这首御题词,在展厅里,刻有乾隆诗词的玉器并不少。刘婷婷说,乾隆一生所作的咏玉诗词有几百首,很多都雕刻在了玉器之上,可见其对玉的喜爱。

清宫雅玉 奏响盛世琳琅曲

乾隆御题白玉仿古蚩尤联环。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李睿宸摄/光明图片

  在展厅内,一件碧玉烛台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这件展品充满异域风格。刘婷婷解释,乾隆年间的玉器深受中外交流的影响,这件烛台来自印度,当时被称为痕都斯坦玉器。

  “乾隆不仅喜爱把玩玉器,更是亲自过问、直接参与玉器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将自身的学识和品位渗透到艺术创作中,以此形成了极具皇家气度的‘内廷恭造之式’。在他的指导下制成的玉器被后人称为‘乾隆玉’。”卞坚解释,“乾隆时期的器物反映了乾隆的个人喜好,也与当时所谓‘乾隆盛世’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

  精雕细琢 “乾隆工”中的工匠精神

  在用料上不计成本,在工艺上精益求精——“乾隆工”这个词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具有鲜明的特征。

  “当时造办处玉作、如意馆以及内务府三织造、盐政、淮关等地均承接皇家玉器的制作。乾隆会先让工匠画样设计,他如果对设计稿不满意,就会让画师重新设计。在做的过程中会要求工匠拿半成品呈给他过目,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卞坚介绍,“一件玉器从设计到最终成品完成,可能需要经过数年的打磨。”

  用料考究、精雕细琢,一件小小的玉器不仅承载了清雅意境、历史风貌,更彰显了新时代的内涵。卞坚告诉记者:“在这次策展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展现的不仅是清代宫廷文化、宫廷制度及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想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精美玉器所呈现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展现给观众。在感受传统文化所散发的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将中华传统文化所流传下来的精神命脉在新时代延续下去。”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7日 04版)

[责任编辑:王丽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