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构建中欧文明互鉴之桥

2017-12-20 04:36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特别关注】

构建中欧文明互鉴之桥

——访中国-欧盟文化艺术节组委会联名主席朱莉·帕特森

光明日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刘军

  第三届中国-欧盟文化艺术节日前在欧盟总部布鲁塞尔落下帷幕。这场自今年5月就开始的艺术盛宴,以举办中国画画展、中国电影放映、展示中国少数民族风情等多种形式,充实了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内容,为中欧人文交流打造了新的宽广平台。

  “艺术无国界。我的使命就是通过推介欧中不同类型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在欧中人民之间搭建起一座文化与艺术的‘大舞台’。通过展示各自的文化和艺术促进双方增进相互了解,消除误解,实现共同繁荣。”作为此次艺术节(以下简称“中欧艺术节”)的主办方,中国-欧盟文化艺术节组委会联名主席朱莉·帕特森女士在布鲁塞尔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构建中欧文明互鉴之桥

在布鲁塞尔欧洲议会大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家邀请欧洲议会议员跳竹竿舞。刘军摄/光明图片

  推动中欧文明互鉴

  中国与欧盟自1975年建交以来,双边关系的战略性和全面性日益凸显。在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中欧人文交流充满生机,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人文思想等方面的交流成为中欧文化合作的重点领域。近年来,中国和欧盟这两大合作伙伴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更加密切了中欧人文交往,推动了中欧两大文明互鉴互融,欧盟强调文化在欧盟对外关系战略中的作用,显现出欧盟加强文化建设的决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欧文化艺术节是一个双向的中欧文化艺术交流平台,以丰富的活动内容全方位展示中国文化艺术之风采,将文化传统以当代艺术表现的形式呈现给欧盟机构和欧洲观众;同时,向中国人民展示欧洲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中欧文化艺术节积极支持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框架,推动中欧文化交融理解,加深了中欧两大文明的思想对话。中欧文化艺术节为在西方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八零后的帕特森从小就对东方文化情有独钟,而那时欧洲中小学校对中国的介绍几乎为零,绝大部分欧洲人对中国知之甚少,而30多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更让西方人感到茫然无措。帕特森找来许多书籍了解中国,还从中国留学生那里“获取中国的第一手资料”。作为欧盟法专业的毕业生,帕特森没有选择到律师事务所当律师,或进政府机构做个旱涝保收的官员,而是投身于文化交流。她告诉记者,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她就到中国旅游。毕业后得到比利时瓦隆区资助到上海进行了4个月的实习活动。正是这段“令人震撼”的中国生活让她将欧中文化交流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帕特森说,文化是人民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政府层面的政治和外交谈判、磋商固然重要,但“民相亲”靠的是文化的力量。尽管近年来欧中人文交流日趋频繁,但欧中远隔千山万水,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模式不尽相同,欧中人民之间还缺乏了解,相互之间的误解和偏见还经常出现,中欧文化艺术节这样的平台应运而生。几年的实践证明,欧洲观众通过这一平台直接与中国艺术家、演员交流,直接了解和感受到中国文化。这种交流是对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的补充和完善,而且更“接地气”。

  帕特森介绍,中国和欧洲是世界最古老的两大文明,薪火相传,影响至今。中欧艺术节的宗旨是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展现东西方文化的真谛。近年来,中欧文化艺术节为欧盟观众带来了百余场精彩的中国文化艺术专场活动,包括电影节、大型文艺演出、音乐会、绘画展、书法展、雕塑展、摄影展、文化遗产展,还有文化艺术研讨会、专家讲座和创意产业及文化贸易论坛等。数以万计的欧盟官员、职员和欧洲普通观众直接观看和参与文化艺术节的各种活动。中欧文化艺术节举办4年来,规模越来越大,已从“欧都”布鲁塞尔向欧盟其他成员国拓展,今年已经拓展到匈牙利、法国、英国,2018年还要扩大到克罗地亚等国。

构建中欧文明互鉴之桥

朱莉·帕特森 刘军摄/光明图片

  在欧盟掀起“中国热”

  谈及中欧艺术节的内容选择时,帕特森告诉记者,组委会与中国文联和其他合作伙伴保持密切合作,根据欧中关系的发展和当年的重大事件确定选择什么形式的演出团体、举办什么样的展览等。中国驻欧盟使团和欧盟机构是组委会在欧洲地区的主要合作伙伴,积极配合和协助举办各种活动,而与组委会合作的中国国内和欧洲各地的主办方、协办方就有几十家。诚然,在确定年度计划时可能会产生分歧,组委会需要和相关方仔细研讨活动方案,有时在最后一分钟还发生改变,但大家最终都能协商一致,不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强加给对方。几年来,在中欧文化艺术节框架下举办的大大小小百余场文化和艺术活动在欧盟掀起不小的“中国热”。

  欧盟对外行动署官员劳拉参观完“汉字之美”展览后,在组委会的留言簿上写道:“展览激起了我与对外行动署同事的强烈兴趣。我们欣赏到非同寻常的‘汉字之美’,并有幸亲眼见证了中国书法演示,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比利时画家利玟女士在布鲁塞尔皇家图书馆听了中国美术馆张晴教授的《中国美术史及中西文化交流史》讲座后这样表示,“欧洲中心论”让一些欧洲人闭目塞听,自以为是。历史上中国的文化艺术光辉灿烂,新时代的中国文化艺术走向开放和繁荣。欧洲到了需要面对现实的时候了。一位法国电影工作者在今年“中欧文化艺术节·电影节”开幕式上观看了陆川导演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后赞赏道,这是中国首部大自然题材纪录片,通过大熊猫、雪豹、金丝猴、藏羚羊和丹顶鹤等中国珍稀野生动物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让欧洲观众领略到中国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大自然的尊重。影片彰显出中国电影工作者的国际视野,折射出当代中国保护自然环境的国际责任和担当。

  艺术节自信向未来

  谈到中欧艺术节的未来,帕特森信心满满。她说,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各领域的积极性,将文化这一软实力全面呈现给世界。

  2018年是中欧旅游年和欧洲历史文化遗产年,中欧艺术节组委会的工作安排将沿着这两条主线展开。目前初步确定的活动就有20多场,而且文化艺术节的规模还要扩大,将一些项目“打包”送往欧盟其他成员国,让更多的欧洲观众近距离地感受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魅力。帕特森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记者,青年人的交流十分重要,欧中友好的未来在于青年一代。青年人不因循守旧,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在学习中积累经验。中欧艺术节为中欧青年交流创造了条件,如艺术节框架下的中欧电影节在2016年专门设立了平行的“中欧青少年电影节”,邀请来自中国学习影视创作的学生带着他们的作品与欧洲青年同行交流,效果非常好。

  (光明日报布鲁塞尔12月19日电)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20日 10版)

[责任编辑:潘兴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