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传承红色基因 建设一流师范大学

2017-12-21 03:51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书记校长谈】

  作者:杨晓慧(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刘益春(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为高校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所大学地位的不可替代性是由高水平学科和办学特色所决定的,其本质是内涵和质量。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东北师范大学将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改革,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努力使教师教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若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水平,具备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的显著特征。

传承红色基因 建设一流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校门 照片由东北师范大学提供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

  东北师范大学于1946年建校,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传承红色基因的东北师大,始终如一地坚持“国家的需要就是办学选择”,并将之作为自己的时代使命与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近年来,东北师大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校将严格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不断提高对学校整体工作的领导力;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提高对学校思政工作的引导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基层堡垒的战斗力,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彰显办学特色,培养卓越教师和教育家

  建校70余年来,东北师大始终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创中国高师函授教育先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走出一条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长白山之路”,开启“大学—地方政府”合作办学模式,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实施“优师工程”,再到新世纪国内首创“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的教师教育新模式,东北师大始终如一坚守教师教育本色,大力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为国家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力的卓越教师与未来教育家,为民族培养一代又一代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进入新时代,东北师大将践行融合的教师教育理念,巩固和提升教师教育在学校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力争在解决我国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中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方面有新突破,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师范大学办学模式方面有新作为,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方面有新贡献。

  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提升整体办学实力

  一流学科是学校打造学科高峰的核心,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坚实的学科支撑。此次东北师大获批的一流学科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历史、政治、教育等师资培养的重要学科。未来,东北师大将围绕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践行“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理念,构建科教融合、教研相长、多学科协同的育人机制,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的卓越教师与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要更加重视本科教育。

  在此基础上,一流学科建设将要以服务国家、区域重大需求为导向,凝练重大学术问题,开展协同攻关,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尤其在农村基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打造高端科研平台和新型智库;要推动形成服务国家、崇尚科学、鼓励创造、热爱教育的大学文化,特别要发挥世界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确立学科特别是学科方向团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每个一流学科与世界一流的学术机构建立起实质性、全方位的合作,特别在教师教育领域开展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实质性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国际声誉。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东北师范大学将继续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扎根中国大地,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21日 08版)

[责任编辑:潘兴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