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门傈僳村的新生活

2018-01-13 04: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国门傈僳村的新生活

——记巨变中的云南腾冲猴桥国门新村

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

  云南腾冲西部中缅边境有个著名的猴桥口岸。2000多年前,这里是南方丝绸之路出境的最后驿站。今天,它成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相连的一个重要通商口岸。然而猴桥口岸以傈僳族为主的村民曾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近年来在云南省政协的帮扶下,一个具有浓郁傈僳族风情的崭新村寨出现在猴桥国门边,傈僳族乡亲们的致富梦越来越近了。

国门傈僳村的新生活

国门新村寨门张勇摄/光明图片

  从黑泥塘到国门新村

  腾冲市猴桥镇猴桥社区的蔡家寨、余家寨两个村民小组过去叫黑泥塘村,2015年云南省政协前来挂钩帮扶时改名为国门新村,与猴桥口岸联检大楼相邻,村民113户全部为傈僳族,过去生活十分贫困,居住在破旧木房中。

  如今走进国门新村,只见寨门由一个巨大的红色的弩组成,矗立的弩又似一支燃烧的火炬,象征着村民们红红火火的日子。村寨中央是依山而建的刀杆广场和傈僳族文化博物馆,是村民们平时聚会跳舞的场所,也是“阔时节”等傈僳族节日表演“上刀山”的地方。

  猴桥社区党总支书记蔡文辉介绍说,根据省政协组织专家对国门新村所做的整体规划,2016年以来全村的民房都进行了屋面、厕所、庭院改造。省政协筹集资金对改造工程每户补助约两万元,贫困户补助更多,使原来土木结构的房子改造后牢固又美观。

  “要把国门新村打造成具有浓郁傈僳族文化风格和边地特色的旅游特色村、产业特色村,正在征集资料的国门新村傈僳族文化博物馆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傈僳族文化博物馆!”云南省政协秘书长刘建华说。

  傈僳村民的新生活

  国门新村旁公路边,不仅立着一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语牌,路边民房还挂着客栈、农家乐和电子商务服务站的招牌。近两年到猴桥口岸旅游的游客增多,村民们办起了6家客栈和农家乐。

  “我家的农家乐开了半年多了,经常有游客来,年收入七八万元。”村民熊美英对记者说。在她家的庭院里堆了许多暗红色的新鲜草果。2016年她家卖草果得3万多元,2017年又收获了200麻袋,她希望能卖个好价钱。

  “1988年村民们就种草果,但产量收入都不高。2016年以来政协帮助村民提升改造草果种植,2017年全社区草果收入达1570万元,户均收入4万多元,其中国门新村草果收入就有800多万元,户均收入7万多元。”蔡文辉告诉记者。近两年村民们还种植重楼、发展生猪养殖产业,许多村民还参加边民互市贸易增加了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6年猴桥社区就摘了贫困帽,国门新村成为最富裕的村寨,原来有全社区18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只剩8户贫困户,明年就可以全部脱贫了!”蔡文辉高兴地说。

  政协牵手兴边寨

  在国门新村刀杆广场下方,有两个贴满了图表和图片的文化长廊,一个长廊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展示脱贫攻坚成果,另一长廊反映了云南省政协在猴桥社区开展“挂包帮”“转走访”精准扶贫的辛勤努力,寄托着国门新村傈僳族群众对省政协的感激之情。

  2015年以来,云南省政协主席罗正富等领导多次深入猴桥社区调研,通过压缩机关行政开支、争取社会公益资金帮助和政协委员捐赠、引进龙头企业投资等方式,累计落实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猴桥社区扶贫开发。同时多次组织社区村民外出观摩学习产业发展经验,帮助村民掌握致富本领。

  2016年4月8日,省政协在猴桥社区启动了“国门新村”建设,引进知名企业按照3A级旅游景点标准规划打造国门新村。目前国门新村建设工程、人畜饮水工程、乡村道路硬化等十余个项目已完成并启用,引进企业发展生猪养殖项目也正积极推进。至2017年上半年,由省政协挂联帮扶猴桥社区的17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153户已脱贫出列,原来贫困发生率高达39%的猴桥社区实现整体脱贫目标,种养殖业和旅游业成为猴桥社区及国门新村各族群众的致富之路。

  “国门新村不仅有了崭新的村容村貌,还从根本上为全村傈僳族群众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在国门旁向国际展示了我国各族群众如期脱贫的巨大变化和精神风貌,体现了党和政府不让一个民族兄弟掉队的庄严承诺!”刘建华说。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13日 03版)

[责任编辑:孙满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