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律师该为“坏人”辩护吗

2018-01-14 03: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说法】

  作者:汪江连(中国计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怎么能为坏人辩护?”“律师为何助纣为虐?”……时下,律师的执业环境已经大幅改善,但是在执业过程中还是时常会面临类似非难与困境。在为一些“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担任辩护人时,有的律师往往会遭受口诛笔伐,招致多方质疑,以至于会因为替“坏人”辩护而被鄙视、谩骂甚至殴打。于是,律师是否应该为“坏人”辩护,这个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时下依然有探讨余地。

  律师的职业使命

  作为一种法律职业类型,律师有着专业的技术素养、职业的伦理道德和独立的评价标准。我国律师法明确规定,律师是接受委托或指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为此,律师提供法律服务的对象是所有的潜在委托人,这些委托人自然包括涉嫌犯罪的嫌疑人、被告人。

  律师除了需要恪守一般法律人的普通伦理之外,还要恪守专业伦理——首要便是在法律的限度内,为当事人谋求最大化的利益。为此,律师法律制度及其职业规程专门构筑了一道屏障,将当事人与律师放在一个利益共同体的范畴内,使其优先以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为价值中心并确定行为的边界和基准。比如,为当事人服务,自然有保密的要求,有尽其所能争取最大化利益的要求,利用法律上的一切条件和机会与控方博弈。

  在这种意义上,律师是当事人人格的展开和自我实现,是“自私的”、利己的。作为一种职业群体的律师,不能拒绝辩护,就如同检察官不能拒绝公诉、法官不能拒绝审判一样。甚或,对于刑事案件来说,律师恰恰必须为一般民众视野下的所谓“坏人”提供法律服务,这是职业身份使然,如同医生要服务于病患、演员要服务于角色一样。

  何谓“坏人”

  从规范主义上看,为“坏人”辩护是没有制度障碍的。其机理无外以下几点:第一,作为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未经公正的审判前是推定其无罪的,既然是无罪的,就不能对其做好坏的法律甚或道德判断。律师在接受委托时自然不能、无法也无须对涉嫌犯罪的当事人予以区分,来决定是否提供辩护,仅需依据专业判断来权衡是否合适接受委托即可。第二,即便是犯罪事实较为清楚的嫌疑人,他与我们日常所谓的“坏人”也无法随意类比、画等号,因为前者是法律判断,具有刚性规范的基准,后者是道德判断,会随着时代流质易变。第三,哪怕犯罪嫌疑人应该被归入“坏人”,一旦社会观念甚或制度不支持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那么,势必导致某些人失去得到公正审判的机会和权利,易于导致冤假错案的产生或刑责的轻重失当。

  然而,“坏人不应获得律师辩护”论最大的弊端不在于法律制度本身,而在于大众心理对从事此一业务的律师予以道德上的谴责、贬损,从而导致律师执业步履维艰。从理智上,大家也知道,法律规定了任何犯罪嫌疑人都有委托律师辩护的权利,而在心理观念上甚至行为方式上,一些人又“鄙视”甚至“仇视”此一行为,在舆论上吐口水、翻白眼。改变此一社会心态误区需要解明另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所谓的“坏人”为何应当享有辩护权。

  “坏人”为何应该享有辩护权

  公民享有辩护权肇启于近代法治主义时期,其实质是获得公正审判权的分支权利。作为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它与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等一起,成为宪法所保障的基础与绝对权利。任何公民,其人格尊严不因其任何社会行为而被“减等”。公民享有辩护权本身是公民人格尊严得以保障的必备权利,涉嫌犯罪的所谓“坏人”与普通民众一样,他们的人格没有多一分一厘,也不能被减损一丝一毫。

  历史已经证明,“人格差等”的歧视性制度安排与伦理观念,必然将人类引入灾难。故而,现代法治的要义就在于,一切人作为人都应该拥有同样的人格、同样的尊严,享受同样的法律权利,即便他针对自己的族类“犯罪”,人类依然应以“人族”的规格和尊严来处罚他、保护他、拯救他。

  一言以蔽之,人无分好坏,皆应被公正地审判、被公平地看顾。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14日 07版)

[责任编辑:孙满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