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阿尔山产业“造血”脱贫记

2018-02-05 03: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高平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安胜蓝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吴琼

  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踏雪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慰问困难群众,要求尽快找出扶贫路子,改善林区百姓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当地百姓生活水平。阿尔山市各级干部不忘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仅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全市近一万户的棚改任务,又一鼓作气派出300多名干部攻坚脱贫,走上了从“输血”到“造血”、从“体力型”到“技能型”的产业扶贫之路。

  扶贫先扶志

  明水河镇是阿尔山市的扶贫攻坚主战场,这个镇的贫困人口占全市的63%。阿尔山市委书记高长胜包片进村进户,他的包扶户是西口村的包呼达古拉。

  在整洁漂亮的西口移民新村,今年39岁的包呼达古拉说:“我领着两个孩子靠低保生活,2016年春天,高书记送来社会救助金6000元,并对我说,知道为什么说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吗?要想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不能光看给了多少钱多少东西,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从此,我振作起来,发展产业,稳步增收。2017年春天办理产业发展借款,开始养鸡,一年鸡苗、鸡蛋就卖了7500元。去年10月1日,搬迁到移民新村,现在住得踏实,活得有奔头。”

  像包呼达古拉一样,西口村有48户村民搬进新居,发展起庭院经济。今年元旦,西口村举办了“携手绘扶贫 同心筑未来”新年联欢会。高长胜与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等200余名干部群众一同联欢。别开生面的乡村联欢,乐了百姓,醉了乡村。

  “输血”变“造血”

  西口村村民何喜明趁天还没黑,给11头膘肥体壮的“宝贝牛”喂饲料。这时,西口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刘宏岩走进了棚圈:“你们家肉牛养殖成功啦,明年政府还会给予产业扶持资金,发放金融富农贷款。”

  何喜明说:“过去想发展养殖业,手上没钱,多亏市里给贫困户发放的3万元产业发展借款,现在家里的牛已经有11头了。”坐在一旁的何喜明媳妇金小红接过话茬说:“去年收入差不多有4万元。”来串门的边德荣老人也参与到谈话中:“我家去年培育了白桦树苗,阿尔山林业局订单回收,卖了一万棵苗,挣了7000元。”

  阿尔山市发放的产业发展借款和金融富农贷款,激发了贫困户自主发展的热情。目前,全市已发放产业发展借款资金1763万元,发展种植业155户、养殖业188户、个体工商户39户。“必须通过‘输血’激活‘造血’功能,把政府的产业发展借款和金融富农贷款,转化为贫困户的自我脱贫、自我发展能力,才能实现脱真贫,真脱贫。”刘宏岩深有感触地说。

  干部辛苦 群众幸福

  “脱贫攻坚,我们就要用超常规的举措,拿出过硬的办法,用干部的‘脱皮’换取群众的脱贫,用领导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让贫困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高长胜说。

  阿尔山市建立“处级干部包片、科级干部包户”的驻村入户结对帮扶机制,抽派300余名领导干部驻村入户抓扶贫,建立脱贫攻坚工作考核机制,对结对帮扶的驻村干部实行“不脱贫不脱钩、不脱贫不使用”。他们的身影,出现在贫困村屯、出现在贫困群众的家中。他们进村入户,把建档立卡做实做细,绘制贫困地图,挂图作业,按图销号,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倒排工期。

  刘宏岩表示,今后要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牧业,推广“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鼓励发展庭院经济,发展生态观光农牧业、农家乐、林家乐等旅游服务产业,以产业的发展带动脱贫致富。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05日 01版)

[责任编辑:王丽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