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山西吕梁:把农民增收的路子铺到家门口

2018-02-08 03: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四好农村路”调研】

  光明日报记者 訾谦 光明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倩

  山路弯弯,雾气氤氲。一条平整宽阔的水泥路顺着山势,蜿蜒而上,在山间转了几转,消失在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的大山深处。三轮拖拉机、满载土特产的小货车、标志鲜明的公交车穿行在路上,虽然是寒冬,但呈现的却仍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山西吕梁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境内山峦连绵起伏、梁峁密布、沟壑纵横。而公路,自然就成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瓶颈之一。

  临县农村公路曾经的场景,被一张旧照片记录了下来:光秃秃的山腰上,延伸着一条坑洼不平的泥泞小道,路的两边杂草、乱石遍布,狭窄的道路甚至难以容许机动车通行。

  很难相信,这条农村公路在短短几年间完成了“蝶变”——沿路而行,树木和警示牌有序地错落在柏油路边,目之所及犹如一条缎带飘在山间。

  先有路才有居

  在吕梁市临县城庄镇,周家沟村民张福顺一家这几天忙得不亦乐乎。当记者走进城庄镇五和居时,张福顺正忙着整理从老房子里带过来的家当,等春节过后,全家人就要搬来这里住了。

  “这座新房子是镇上搞易地搬迁分配的。”张福顺一边说,一边领记者走进新屋,“新房子又大又敞亮,拧开水龙头就有水喝,比以前方便多了。”

  据了解,张福顺家里有4口人,属于村里的贫困户,原来住在土窑洞里,打井吃水、烧柴取暖。最小的孩子在镇政府附近的一所小学上学,接送孩子上学是老张最发愁的事情,“来回就是二三十公里,辛苦得很。”这次周家沟村集体搬迁,他分到了五和居的一套4孔窑洞,足足有100平方米。

  “五和居是咱们城庄镇下属5个村整村移民搬迁后的新居所,距离镇政府两公里左右,共163个院落、477孔窑洞,现已全部分房到户,辐射周边几个村子162户、472人,其中贫困户139户、387人。”城庄镇镇长李旭峰介绍,这次村民易地搬迁,每人可分到25平方米的住房面积,屋内通水、通电、通气。

  五和居之所以能受到群众的认可,离不开农村公路的建设。李旭峰介绍道,“以前,镇与镇之间的公路质量都很差,一下雨就没办法通车,我们曾想把分散的住房困难群众进行集中安置,但是大家觉得新房虽然好,但是路途又远又难走,进一趟城需要一个多小时,所以就不愿意离开老房子。”

  据吕梁市交通局局长王吉介绍,2015年以来,吕梁市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252公里,重点实施了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逐步从注重联通向提升质量安全水平改变,从以建设为主向建管养运协调发展转变。

  “近年来,政府不仅投资了1100多万元修通了五和居门前这条10米宽的柏油路,还安排了公交车站,每半个小时就有一趟车通往县城,十分方便。”李旭峰接着说,“先有路,才有居,让老百姓行得舒心,住得暖心。”

  自1996年启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来,山西已有95.8万名群众搬出山庄窝铺,融入现代文明。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公路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交通兴百业兴

  搬迁之后的群众,如何就业?临县给出的答案是:培育新的增收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物业经济,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内的多种致富途径。

  清晨,临县农民郝东海准时来到自家的香菇大棚,通风、洒水、除虫。手提箩筐的他笑着说,没想到自己如今成了“采蘑菇的大叔”。

  临县是个典型的山区小县,农业发展先天不足。近年来,临县尝试发展对土地质量要求低,可利用老百姓房前屋后空地进行立体栽培的香菇产业。

  郝东海感慨地说:“以前没有水泥路,只能用三轮车往外运货。现在路修好了,不仅运送农产品方便了,还节省了不少时间和成本。”

  让“郝东海们”受益的,是“四好农村路”的建设。如今,临县在围绕四好农村路和产业扶贫相结合的问题上,充分发挥红枣、香菇、大棚蔬菜等优势农产品的产业优势,吸引、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为群众致富打通了一条快速路。

  临县庙坪村村民王梁告诉记者,以前在村里挣不到钱,村民一过了正月十五就要外出找活干。现在不用出门打工了,在家就有三份收入:土地流转的收入,种地的收入,加入村里合作社的每年还有分红!

  农村公路把农民增收的路子铺到家门口,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子修到家门口,把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路子通到家门口。“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为贫困地区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强 村民富

  庙坪村村民王强,原本在广东省佛山市的一家企业打工,每个月收入不到5000元。听说村里的路修好了,红枣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好,2016年他决定返乡种枣。“家里一共10亩地,全部种上了红枣,枣一成熟就会有加工厂来收,很方便。去年收入达10万元,比在外打工强多了。”王强说。

  目前,临县红枣种植面积达82万亩,正常年景产量3.6亿斤。路通了,产业强了,村民富了,来投资建厂的人,自然也就多了,山西枣源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该公司总经理孙晋玉介绍:“我们之所以来临县建厂,首先就是考虑到这里红枣产量大,可以保证供应量;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这里的交通十分便利,距离省道和高速公路都十分便捷,货物不仅进的来,而且出的去。”

  据了解,山西枣源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临县聘请了150多名当地员工,有专门的班车负责接送。“我们也是朝九晚五地上班,既挣了钱也不耽误照顾家庭。”52岁的陈霞一边干活一边说。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支持。”临县县长李双会说,“农村公路的畅通,打通了农产品销路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临县结合城北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实施了山西枣源地、山西中鹰大红枣、山西枣福莱、山西万里红4个总投资达11.5亿元的红枣精深加工项目,陆续开发生产了红枣汁、红枣干红、红枣醋饮等产品,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加工转化能力可达2.8亿斤。

  如今,正是因为有了路,昔日困在山里的乡村实现了从“车马不通”到“物流天下”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体验现代化农业生活,踏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08日 01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