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奋进新时代 筑梦九天写忠诚

2018-02-08 03: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奋进新时代 筑梦九天写忠诚

——航天员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登

光明日报记者 刘小兵 章文

  2月7日,航天员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团成员有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景海鹏、刘洋、邓清明,航天员聂海胜的妻子聂捷琳和中央电视台军事记者倪宁,他们作了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是一支担负特殊任务的英雄部队,航天员群体是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成长的英雄群体,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体现了航天员群体“问鼎苍穹心向党”的坚定信念、“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创业豪情、“矢志一流谋超越”的进取精神、“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崇高境界。现摘登报告会发言如下。

  祖国托举我飞天

  航天员大队航天员 景海鹏

  今年1月5日,是航天员大队20岁生日。20年来,我们先后6次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一次次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党和人民褒奖我们是“飞天勇士”“时代楷模”,我们感到无比自豪、无上荣光。去年10月18日,我光荣出席党的十九大,第一个走上“党代表通道”,满怀深情地表达了全体航天员的共同心声,那就是祖国把我们送上太空,光荣属于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

奋进新时代 筑梦九天写忠诚

  1998年,我有幸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和战友们一起踏上了飞天征程。20年间,我们先后14人次征战九天,行程达4600多万公里,绕地球飞了1000多圈:第一次天地往返,杨利伟把中国人的身影留在了浩瀚太空;第一次出舱行走,翟志刚以自己的一小步、迈出了中华民族的一大步;第一次手控对接,刘旺以漂亮的“太空十环”成功搭建起中国人的太空家园;第一次太空授课,王亚平为广大青少年播下了科学和梦想的种子;第一次中期驻留,我和陈冬顺利叩开了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大门。一次次胜利出征、一次次巡游苍穹,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

  当年,“两弹一星”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今天,载人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见证了我国由大向强的铿锵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引领我们迈上了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对航天事业寄予厚望重托,对我们全体航天员给予亲切关怀:我们忘不了习主席亲赴西北大漠为我们出征壮行;忘不了习主席亲自与我们天地通话,让我们感受到无穷力量;忘不了任务成功后习主席亲切接见,勉励我们不断前行、勇攀高峰;更加忘不了,去年八一前夕,习主席签发通令为航天员大队记集体一等功,还亲自为我颁授“八一勋章”。领袖、统帅的关怀期望,就像阳光雨露一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注入的是无穷的信心和力量,激励我们向着更深太空不断进发。

  去年,我参加了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系列活动。所到之处,都能深切感受到香港同胞对祖国航天成就的由衷喜悦,感受到对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强烈自豪。有一次出国访问,遇到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华侨,他拉着我们的手激动地说:“你们能飞多高,中国人的头就能抬多高!”这句话道出了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我们深知,托举我们飞上九天的是田间耕作带着泥土的手,是车间作业长满老茧的手,是座座营盘紧握钢枪的手,是实验室里与仪器设备日夜相伴的手,是亿万中华儿女的手。在天上,我们都有这样共同的感受:飞船离地球越远,我们的心与祖国贴得就越近。

  常常有人问我:载人航天,人命关天,难道你们就一点都不紧张、不害怕吗?载人航天虽然充满风险挑战,甚至有生命危险,但是送我们飞天的是最好的火箭、最好的飞船,所以我们并不紧张,也没有什么可害怕的,而是越来越从容、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享受这个过程,这正是我国航天技术的创新发展,是航天战线的卓越追求,给了我们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力量。神五首飞时,火箭在上升段意外出现8赫兹的低频振动。这立刻引起了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迅速对火箭系统进行反复排查,终于找到了问题症结,他们付出的艰辛远远大于重新组装一枚火箭。正是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才成功研制出可靠性远超国际标准的金牌火箭。为了建设好中国人的太空之家,载人航天工程各大系统都铆足干劲、创新超越,推动每一项技术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使我们太空的“家”更加宽敞、更加舒适,功能更加强大。神十一任务期间,我和陈冬实现了多个“首次”:首次机械臂人机协同、首次太空医学超声检查,我们还首次同步收看《新闻联播》、首次在天上打了一场乒乓球。这一个个“首次”,彰显的是我国在航天领域的重大创新,凝结的是无数航天人不懈追梦的心血和汗水。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建成自己的空间站。我们坚信,一个属于中国人的空间站时代即将到来!

  航天事业是千人一杆箭、万人一颗星的系统工程。60多年来,从白发苍苍的老专家到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从产品研制的科研人员到测试发射的一线官兵,一代代航天人始终不忘报国初心。一切为飞天,全力保成功,凝聚起托举飞天的磅礴力量,立起了筑梦九天的精神丰碑。位于西北大漠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起点,是“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发源地。每次执行飞行任务前,我们都会走进这里的圣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瞻仰长眠在这里的730多位航天英烈。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把一发发火箭、一颗颗卫星、一艘艘飞船送上太空,他们用生命之光照亮了中华民族探索星空的漫漫征程。这种为了航天事业甘愿牺牲奉献一切的精神,早已融入了航天人的灵魂血脉,成为薪火相传、永志不忘的红色基因。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奋进新时代的宏伟蓝图,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仰望星空,探索浩瀚宇宙的神圣使命在激励我们拼搏奋斗;展望未来,建设航天强国的壮美画卷在召唤我们续写荣光。我们一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勇当先锋,让浩瀚太空见证中国航天战士的无限忠诚。

  战友飞就是我在飞

  航天员大队航天员 邓清明

  我是航天员邓清明,是目前航天员大队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首批现役航天员。20年来,我3次入选备份乘组,3次与飞天失之交臂,时至今日,我仍然初心不改、矢志不移,拼搏奋进在飞天路上,时刻准备接受挑选、为国出征。

奋进新时代 筑梦九天写忠诚

  今年1月5日,是航天员大队组建20周年纪念日。全体航天员面对国旗重温入队誓词,表达了奋进新时代、筑梦写忠诚的决心意志。20年前,我们第一批航天员带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带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在这里一起踏上了叩问苍穹、筑梦九天的伟大征程。从此,我们开始了紧张艰苦的训练备战,不断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极限,锤炼磨砺飞天的过硬翅膀。2003年,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一飞冲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当他返回航天城时,我们所有航天员和他紧紧拥抱在一起,每个人都热泪盈眶、欢呼雀跃。那一刻,民族梦圆的无比喜悦澎湃着胸膛,为国出征的无限渴望也愈发强烈。

  为了能够早日征战太空,我更加努力地刻苦训练,主动给自己加压加码,提高强度难度,无论再苦再累,总是逼着自己再练一会、再试一次。然而20年里,看着战友们一次次成功飞天,一次次载誉归来,既为他们感到高兴,也反复追问自己:为什么别人可以飞天,而我不行呢?我的差距在哪里?航天员是我的职业啊,如果没有机会执行任务,那不是我的失职吗?

  但我深深知道,作为航天员,飞天不是追求个人出名出彩,而是为了民族梦圆。无论能否为国出征,我们都要以备战不息、追梦不止的行动,给自己一个交代,给家人一个交待,给培养我们的党、国家和军队一个交代。正是怀着这种初心,我们在挫折和压力面前,永不放弃、执着追梦,向着下一次任务勇敢冲锋。刘旺14年苦心砺剑才有了“太空穿针”的精彩表现。张晓光15年不懈努力,终于换来15天太空飞行,用“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心血和汗水铺就了飞天之路。

  我们航天员经常说,飞天就像打一场战役,所有人都团结一心、顽强拼杀,只要抢占了高地就是打赢,至于是谁插上旗子并不重要。我们21名航天员大多都当过备份,有的甚至不止一次。神五任务时翟志刚是备份,神六任务时他又一次与飞天无缘,但他两次都站在战友身后,微笑着送战友出征;神七任务选拔时,航天员陈全仅以微小差距落选,他却说:“不管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我会努力当好‘备份’,让战友在天上飞得更高、更踏实。”面对谁上、谁不上,全体航天员首先想到的是任务、是使命、是国家,任务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战友飞就是我在飞。

  目前为止,我们航天员队伍中已经有5位战友停航停训,再也没有飞天的机会。他们守望信仰,坚守寂寞,一次次落选,一次次准备,十几年如一日地默默备战,把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漫长的等待。他们的等待与神舟飞天的辉煌一起,构成了中国飞天史上最厚重的一页,让我们一起来记住他们的名字吧,他们是吴杰、李庆龙、陈全、赵传东、潘占春。

  进军太空的追梦路上,不仅有我们航天员在奋力奔跑,更有千千万万的航天人在默默奉献。我们大队至今还珍藏着一封书信,那是神五任务前,500名科技工作者写给航天员的信,信上这样写道:“请相信,五百颗心与你们心连心,五百颗心将与你们一同遨游太空。请放心,我们一定以实际行动兑现我们庄严的承诺,确保火箭准确入轨,确保飞船正常飞行,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一代代航天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研制、试验、发射、测控等各条战线,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用初心和坚守、用青春和热血搭起筑梦太空的云梯,这种“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可贵精神,成为我们航天员为祖国出征的不竭动力。

  青春因梦想而美丽

  航天员大队航天员 刘洋

  2012年6月,我与航天员景海鹏、刘旺驾乘神舟九号,完成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首次进入天宫一号,而我也有幸成为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

奋进新时代 筑梦九天写忠诚

  执行任务后,经常有人问我,是不是从小就向往奔月的嫦娥,有着飞天的志向。其实,梦想往往是时代的印记,我小时候曾梦想过当一名公交车售票员,之后又做过医生梦、科研梦。上飞行学院时,教员给我们讲述世界第一位飞上太空的女性——原苏联航天员捷列什科娃的故事,深有感慨地说:“中国是嫦娥的故乡,太空不能没有中国女性的身影!”从那时起,飞天的向往便印在我的脑海中,是啊,什么时候浩瀚的太空能看到中国女性的身影呢?

  2009年,我国开始招收选拔第二批航天员,听到消息后我毅然报名参加。2010年,当我满怀憧憬走进航天员大队时,门口那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标语牌便深深地震撼了我,正是肩负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梦想,我们21名航天员集结在这里,踏上了为国出征、追梦九天的奋斗征程。

  然而飞天没有坦途,从天空飞向太空,从优秀的飞行员成为合格的航天员,等待我们的是一场炼狱般的脱胎换骨。我们不仅要重新走进课堂学习基础理论,还要进行包括体质、心理、航天专业技术等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艰苦训练,每个科目挑战的都是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而女航天员的付出往往会更多。记得第一次参加转椅训练,刚刚做到5分钟,突如其来的眩晕恶心瞬间让我脸色苍白、满头大汗,下来后整整一天吃不下饭。当时教员担忧地对我说,你离优秀还有差距啊!这对渴望实现梦想的我,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梦想从来都不会轻轻松松实现,是就此退缩让梦想化为泡影,还是迎难而上迈过这道坎?我下定决心,拼了!我把训练时间延长再延长,把休息时间压缩再压缩,凭着那么一股子韧劲和狠劲,不断挑战更高难度,最终达到了15分钟的优秀标准。

  航天员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截至目前国际上已有20多名航天员在执行任务和训练时不幸罹难。我刚加入这个集体时,杨利伟就这样说过:“只要祖国需要,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生还的机会,我也会义无反顾。”正是有了这种大无畏的英雄豪情和血性胆气,神五任务时,面对火箭低频振动叠加在人体内脏的强烈共振,杨利伟咬牙坚持,以顽强的意志挺过了难关;神七任务中,翟志刚、刘伯明面对舱门打不开和轨道舱火灾警报的紧急情况,以“哪怕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的坚强决心果敢出舱,把中国人首次行走太空的脚步留在了浩瀚宇宙。

  他们的壮举让我深深钦佩,当这一天真的来临时,我虽无所畏惧,心中也难免有所牵挂。我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当上飞行员那天起,父母就既为我骄傲又为我整天提心吊胆。神九乘组选定后,我瞒着父母说要去酒泉搞联合训练,可能一段时间不能联系,让他们不要担心。出发前的那天晚上,我和爱人在航天城院里走了一圈又一圈,两人都沉默不语。我心中有千言万语,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最后,我抬起头对他说:“万一我真的回不来,你一定要答应我两件事:第一,替我照顾好爸爸妈妈,他们就我一个女儿;第二,娶一个能顾家的妻子吧,这么多年,没能给你做一顿像样的饭菜。”还没等我说完,他就打断我:“不,你一定能回来,我等你。”

  飞天梦既是航天员的梦,也是全体航天人的梦。为了这个共同的梦想,我们并肩作战,成了守望相助的一家人。第一批航天员老大哥,将十几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教我们如何更好地学习训练,如何提高特因环境下适应能力,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费俊龙不止一次对我讲自信是多么重要,让我学会了如何调整心态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第二批的战友经常陪着我一起跑、一起练,互相交流心得体会,鼓励我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神九在轨飞行期间,有一次我和爱人天地通话,他对我说:“你放心飞吧,地面的科研人员都彻夜不眠地坚守在岗位上。”我听了非常感动,于是在我手册的空白页上写上了“早上好”和“工作人员辛苦了,晚安”的问候语,每天清晨的第一件事和每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举着问候语向大家表示感谢。我知道,每次飞天任务都凝结着成千上万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也正是这种同心筑梦、携手并进的团队精神,才成就了航天伟业的一次次壮美腾飞!

  人生因奋斗而精彩,青春因梦想而美丽。飞天梦就像一朵朵浪花,汇入了中国梦这条奔涌的长河,我们将紧紧拥抱这个美好的新时代,在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事业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华章。

  执手相伴飞天路

  航天员聂海胜的妻子 聂捷琳

  很多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作为航天员家属有什么不同寻常的感受,其实我们也和其他家庭一样平凡,如果说有不一样,那就是追梦途中的执着相随、飞天路上的心魂相伴。

奋进新时代 筑梦九天写忠诚

  1996年海胜报名参加航天员选拔时,我们已结婚多年,有稳定的生活和可爱的女儿。当时我特别不理解,他当飞行员就让我天天提心吊胆,选择航天员职业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可是海胜态度非常坚定,那股倔强劲九头牛都拉不回来。当选拔调研人员上门家访,要求我表态时,我眼泪刷一下就掉了下来,飞天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做妻子的再不情愿也不能让丈夫留下人生遗憾啊!到北京后,我真切感受到这个梦想的无穷力量,它像一个大磁铁一样吸引着蓝天骄子纷纷奔涌而来。那时我们家属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决不能拖后腿,一定要做他们的坚强后盾。

  可当爱人真成了航天员后,学习训练的那种艰辛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几十门基础理论课程一年内要学完,离开校园10多年的他像备战高考一样,没日没夜地学,家里也成了他的学习室,从客厅到卧室四处堆满了学习资料,甚至连墙上都贴满了背记的纸条。训练的强度也非常大,那段时间他回到家里常常脸色苍白、疲惫不堪,饭也不想吃,好几次睡觉连腿都要我帮忙抬到床上。许多训练科目充满高风险,每次看到在场外待命的救护车,我都很揪心。我与爱人一样盼望早日飞天,而当那一天真的来临,高兴和担忧同时冲击着我的心房。执行神六任务时,海胜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飞天。发射那天我在电视上看到海胜身着航天服、顶着鹅毛大雪踏上出征路,我的心顿时提到了嗓子眼。火箭顺利升空后,我又担心他在太空能不能适应、吃不吃得饱、会不会冻着。在执行任务的5天里,家里的电视总是24小时开着,我不放过任何一个与“神舟”有关的消息。这短短的5天,成为我人生中最漫长的5天。

  作为航天员的家人,最深的感受就是自己深爱的人属于你,但又不完全属于你,因为他们把一切都交给了祖国。海胜父亲走得早,母亲含辛茹苦把他们兄妹六人拉扯大,让母亲晚年享福是他多年的愿望。当了航天员后,海胜回家探望母亲的时间少得可怜。神六任务训练中,母亲突发脑溢血住进医院,海胜听说后心急如焚,单位给他特批了3天假。他火急火燎地赶回老家,一下子跪在母亲的床前,拉着母亲的手喊道:“妈,儿子不孝,没能照顾好您啊。”归队那天早上,他一遍又一遍嘱咐我照顾好母亲。望着海胜远去的背影,那一刻我深深读懂了一名航天员舍小家为大家的坚定与执着。

  作为航天员家属,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承担。他们常年封闭式训练,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航天员公寓到家属楼只有不到500米的距离,却给了我们两地分居的感觉。我们既要照顾好老人孩子又要料理好家务,还要干好工作,很多压力与困难只能一个人承担,我们成了名副其实的“女汉子”。但我们知道,丈夫再忙再累,心里始终惦记这个家。只要回家,他们都抢着干家务,给孩子讲浩瀚无垠的宇宙,讲星辰璀璨的天河,讲中国人飞天的故事。每当这时,我们都能体会到他们的浓浓爱意和细致入微的体贴。

  那一刻,我读懂了航天英雄的忠诚

  中央电视台军事记者 倪宁

  这些天,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让航天员这个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再次传遍大江南北,立起了新时代楷模和精神标杆,也让我一次次感悟崇高、感受力量、感到震撼。我常想,奋进的时代呼唤英雄,复兴的民族崇尚英雄,阔步迈入新时代的中国人民,更需要与英雄一路同行,汲取砥砺前行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回想多年采访报道航天员群体的点点滴滴,我深深感到:他们一生飞天逐梦,铸就的是英雄的忠诚。

奋进新时代 筑梦九天写忠诚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首飞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也让中国航天员这个英雄群体第一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然而,就在杨利伟首飞前的几个月,世界航天领域接连遭遇重大挫折: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航时空中爆炸、7名航天员全部遇难;俄罗斯联盟号飞船返回时偏航400多公里、航天员死里逃生;巴西运载火箭在发射场爆炸、21人丧生……

  所有这些,丝毫没有动摇中国航天员进军太空的坚定信念,航天员大队召开的任务动员会,变成了大家的“请战会”,他们纷纷递交请战书,表达对党忠诚、为国出征的赤诚情怀,写下了敢上九天揽月的豪迈誓言。任务成功后,我问殊荣加身的杨利伟,首飞之路是一场向死而生的冲锋,火箭轰鸣、天地雷动那一刻,你怕不怕?杨利伟平静地说:“战士冲锋陷阵,生死置之度外,党一声令下,还有什么豁不出去的!”望着他坚毅的眼神,那一刻,我读懂了一名英雄的忠诚。

  习主席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一次次面对面的采访,一次次心与心的共鸣,我深刻感受到,英雄的航天员群体把领袖、统帅的伟大号召,铭刻于心、融入血脉,从习主席对航天事业的厚望重托中汲取强大动力,从习主席对航天员的关怀厚爱中激发豪情壮志,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叩开了中国航天迈向空间站时代的大门,把对党的无限忠诚镌刻在浩瀚苍穹。

  大家从电视上看到的是航天员遨游太空的潇洒身姿、面对考验的从容不迫、载誉归来的自信风采,但成功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付出。在我的镜头里,记录下这样一个个场景:低压缺氧训练中,舱内压力急剧变化,相当于5分钟内从地面爬升到5000米高空,他们强忍头晕恶心甚至冒着休克的危险,主动加大训练强度;模拟失重训练中,他们身着160多公斤的训练服,潜入10米深的水下,一次就要训练三四个小时,每次结束后体重减轻好几斤,常常累得连筷子都拿不住;超重耐力训练中,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他们要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呼吸困难、面部扭曲变形,甚至连鼻涕眼泪都甩了出来。在航天员手边有一个红色按钮,按下它就可以立即暂停,但20年来从未有一个人碰过。一次,在拍摄离心机训练中,我清晰地看到刘洋的脸色从微红、通红再到煞白,整个五官被挤压变形,很难与平日里靓丽清秀的她联系在一起。训练结束后,刘洋悄悄找到我说:“倪记者,你拍的资料不会在电视上播出吧?能不能别出现我训练时的镜头?我怕爸妈看到后受不了!”……就是这群把国旗绣在胸口、把使命扛在肩头的钢铁战士,以超常的付出苦心砺剑,以惊人的毅力挑战极限,一次次扛起为祖国出征太空的光荣与梦想。

  (本文文字由光明日报记者刘小兵、章文整理,照片由王泗江拍摄)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08日 11版)

[责任编辑:王丽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