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土房土窑“变身”记

2018-02-12 04: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土房土窑“变身”记

——河南省济源市精准脱贫让困难群众安居梦圆

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崔志坚

  春节来临之际,记者来到位于太行、王屋二山的河南省济源市,走进乡村田野,在一座座土房土窑的命运变迁中,感受当地为民务实的情怀,感知留住乡愁的美好。

  去年以来,济源市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精准发力,因地制宜开展土房土窑改造工作,探索乡村修复之路,困难群众安居梦圆,传统村落得以保护。

土房土窑“变身”记

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石灰沟村改造后的土房。资料图片

  尊重历史 尊重民意

  济源地处黄土高原的东南部,山区丘陵面积大,气候干燥,黄土资源丰富,土质适宜建房挖窑。千百年来,土房土窑成为这里主要的乡村传统建筑。济源市住建局曾进行统计,目前全市土房土窑有2700多座。土房土窑居住者为四类重点困难群体(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的,共有400多座。济源市相关部门详尽摸排情况,市委书记张战伟等多次深入调研,避免帮非所需,务求群众满意。

  邵原镇唐山村柴建英一家三口住的是土窑,镇干部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重建砖房,能享受补贴3.94万元,但盖房花费将达到五六万元,且居住面积会比原来减少很多。而将土窑修缮加固,不会超过两万元。

  如果建新砖房,在享受补贴政策后,群众基本都需要自己增加投入,一人户大约需要投入1.2万元,两人户需要投入1.3万元。因此,原本是扶贫济困的危房改造举措,反倒会加重群众负担。此外,按照现有政策,群众危房拆除重建后面积受限。从宽敞的土房土窑住进相对狭小的砖房,许多群众难以适应。

  邵原镇神沟村村民侯爱军家的土房大概建于20世纪20年代,在村里年头最久。房子土墙瓦顶,木构梁架,两层建筑,黄土直立性强,墙体厚实,墙基部分用的是石材。斑驳的墙壁刻印着时光的痕迹,整座建筑饱含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济源土房的典型代表。省内一些建筑专家曾对豫北山地民居进行研究,认为济源打土墙的方法不同于豫北其他片区,特殊的建筑营造技术,使得济源土房土窑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建筑就是活的历史,老房子就是村庄的根。土房土窑,拆一座少一座。著名乡建专家孙君考察了济源的土房土窑后,认为是当地修复乡村、留住乡愁的极好载体,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精准施策 严谨施工

  扶贫举措不能简单机械,否则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一座座土房,一孔孔土窑,成了一把把标尺,检验着济源扶贫举措是否精准,检验着党员干部的为民情怀和宗旨意识。济源市委、市政府把土房土窑改造作为民生工程和扶贫攻坚的硬任务来抓,在多次多方调研的基础上,又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充分征求各方意见,深入探讨土房土窑改造问题。

  “贫困户土房土窑改造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首先要千方百计保障群众住房安全,同时要保护传承好济源的民居文化,留住美丽乡愁,务必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在去年8月的一次会议上,张战伟态度鲜明地强调。

  一场土房土窑改造行动立即在济源山区展开,成为精准扶贫、留住乡愁的一次大胆尝试。

  王屋镇原庄村侯士贤家的土房建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问题是屋顶漏雨。他告诉记者,经过评估程序后,在确保住房安全前提下,征求了他的意见,最终确定了修缮的改造方式。

  像侯士贤家一样,济源去年共有近60座土房避免了拆除的命运,实施了修缮加固。除修缮加固外,还有两种改造方式: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原则上将拆除重建;对一些60周岁以上的老人,根据自愿原则,土房土窑不再改造,实施集中供养。

  为保护传统民居,留住渐行渐远的美丽乡愁,济源在土房土窑改造中还作出了特别规定——对申报省级传统村落及位于景区和景区周边的村庄,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予以重点修缮保护,尽量保留古村落传统建筑、地理风貌。

  为确保改造工程稳妥推进,济源制定了相关技术规范。各镇、集聚区统一组织专业施工队伍,并对这些工匠实施培训。修缮土房土窑坚持乡土传统工艺,一些民间老工匠成为“香饽饽”,濒临失传的技艺得以重现辉煌。

  乡村振兴 群众安居

  济源市土房土窑改造的种种举措化为田园乡村里的喜人变化,奏响生动的安居乐章。

  过去侯士贤家的房子漏雨,在外打工的他碰到下雨天就不踏实,担心家中的妻儿。此次改造,重新整修了屋顶,外墙采用新工艺粉刷后也更加防水。神沟村的红叶近年来声名远播,乡村旅游业势头强劲,侯爱军的房子地处景区周边。按照当地的改造要求,传统村落及景区、景区周边村庄的土房土窑采用泥巴、麦秸秆进行粉刷,外观保持原貌。

  侯爱军的房子按这样的标准实施了改造,新建了传统的大门门楼,屋顶结构不变,外墙用泥巴、麦秸秆粉刷。改造后的老房子风貌古朴,院墙外挂着金灿灿的玉米,远处是雄伟的大山,俨然一幅恬静悠然的农家画卷。

  保护传统民居的行动还给沉寂的乡村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村民开始发现老房子的价值。承留镇玉皇庙村共170户村民,只有六七家是砖房。起初,村里百姓对这些老宅厌烦漠视。现在,村中集中连片的土房正在改造,村头几棵饱经沧桑的皂角树也被悉心保护起来,村民的看法发生深刻变化,未来的传统村落风貌让人期待。

  在土房土窑改造的基础上,济源将选择集中连片土房土窑、重点传统村落等,通过市场化运作,在开发性保护中助力传统村落发展,探索文化精准扶贫之路。

  济源市的土房土窑修缮行动,不仅惠及了众多困难群众,还带动一般群众加入到修缮队伍中。

  大峪镇王庄村发展乡村旅游,一些群众自发对土房老宅保护性开发,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曾经凋敝的乡村再现生机活力,一些外出务工的群众也返乡创业。

  济源新的乡村振兴举措还在不断发力,在新时代,在愚公故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人们还将不断看到更美好的乡村。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12日 10版)

[责任编辑:孙宗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