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唤醒我们灵魂的恩师
——《九位老师对一个学生的义务辅导》引发忆师热
光明日报记者 唐湘岳 光明日报通讯员 徐虹雨
光明日报2月8日一版报道《九位老师对一个学生的义务辅导》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读者纷纷撰文回忆或直接找记者讲述当年所遇见的唤醒自己灵魂的恩师,一股股爱的暖流在默默涌动。
湖南省石门县皂市镇中心学校教师在义务辅导学生杨帆。资料照片
湖南省石门县皂市镇中心学校教师在义务辅导学生杨帆。资料照片
湖南省石门县皂市镇中心学校教师在义务辅导学生杨帆。资料照片
湖南省石门县皂市镇中心学校教师在义务辅导学生杨帆。资料照片
湖南省石门县皂市镇中心学校教师在义务辅导学生杨帆。资料照片
1、温暖:老师的爱,我一辈子记得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湖南常德市武陵区居民田工向记者讲述自己与初中老师梅佳运的故事。
高烧。晕厥。恍惚中,当年尚在读初中的田工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大姐田婉朝,可任他如何喊叫,大姐却听不见,从他的身旁飘然而过。
“大姐!”田工想喊又喊不出。
“田工,田工。”一个声音在他耳畔响起。一阵温暖从他的额头传播开去。
努力睁开双眼,田工看到的是一张清秀的脸,是班主任梅佳运。
“别动,你在发烧!我送你去医院!”梅老师急急转身出了学生宿舍。不一会儿,她弄来一辆板车,在板车上铺上被褥。随后,她和同学一起小心翼翼将田工抬上板车送往医院。
从1963年到1968年间,在常德市一中初中55班、高90班,梅佳运都是田工的班主任兼物理老师。
“田工,今天好些了吗?”温暖的声音在病房响起。
“梅老师,好多了。我可以出院了吗?”田工笑了笑。
“医生说你还要住几天。不用急,你落下的课,我来给你补上。”梅佳运边说边拿出了田工的课本……
1985年9月10日,我国第一个教师节。田工在日记中写下“应补上尊师这一课”,并去老师家探望。
1988年,田工邀约同学一起去梅佳运老师家探望,买了镜匾送给她。
“这份情,让我一辈子难以忘怀。”如今71岁的田工说。
类似的经历,也让律师龚晓春铭记至今。1990年春,读高中的龚晓春突感身体不适,面色蜡黄。班主任刘志刚老师发现后,便带着龚晓春去县中医院看病。老中医为龚晓春把脉后,告诉刘志刚:“这孩子没啥大问题,只是营养不良。”直到这时,刘志刚才舒了一口气。
龚晓春的家在常德市澧县三贤村,平时住校。刘志刚便吩咐妻子,每天早上蒸一碗鸡蛋羹,给龚晓春补身子。连续一个多月,每天一碗鸡蛋羹,蜡黄的面色渐渐红润起来。
“有时我想,‘老师’二字已不能完全表达我对他的感念之情,我更愿敬称其为‘师父’。‘师父’之称谓,源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刘老师于我,既是师,也是父。”如今,龚晓春入选了“苏州市选拔和培养高层次律师人才三年行动计划”骨干型律师,并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律师。
“读了这篇报道,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不少让我印象深刻的老师的身影,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于文平老师。老师的爱,我一辈子记得。我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尽力让他感到,他当年的付出是值得的。”张家界读者向国州对记者说。
向国州曾是张家界市慈利县金岩中学的初中生,从家到学校要走三个小时山路,平时住校。母亲腌制的咸菜、炸辣椒是他的主菜。
有一天,班主任于文平看了看向国州碗里的菜,轻声说:“平时都是吃这些吗?”向国州点点头。第二天,到了饭点,于文平将向国州等几个家境贫困的学生叫到自己家里加餐。
“老师给我们炒肉,炒青菜。我们好多同学都在他家吃过饭,于老师从来不要我们的钱。”
更让向国州难以忘怀的还是冬天,在于老师家围着炭火补课。
“我那时成绩一般,考上高中都很难,老师就在自己家里给我补课,不仅不收费,还时常给我做饭吃。有时补课晚了,老师就留我在家住宿,他就跟我的父亲一样。”
同一张床,同一个被窝。向国州的脚冰凉,于老师就将那双冰凉的脚抱在自己怀里焐热。“我的脚被老师抱在温暖的怀里,我偷偷哭了。这种温暖,让我铭记了20多年。”向国州说。
2、唤醒:没有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九位教师给杨帆义务送教上门,不仅是送知识,更是送爱,送希望。石门县皂市镇中心学校的感人故事让我感动,也勾起了我的追忆,让我想起了自己的老师。老师的爱,拯救了当年的那个失落少年。”常德市公安局的梁滔感叹不已。
爸爸病重住医院,母亲无暇照顾梁滔。梁滔常常饿得几天都吃不上饭,学业成绩明显下滑。
没有责骂,没有歧视。常德市武陵区东升小学班主任黄德珍询问:“梁滔,老师发现你这段时间学习不上心,情绪低落。是遇到了什么困难吗?”
梁滔哇地哭出声来,断断续续将家里突发的情况说了出来。
“你别背包袱,我们一起想办法好吗?”
黄德珍将梁滔接到家里:“你先住在我家,专心学习,别想太多。”
白天在讲台上忙碌,晚上黄德珍又在灯下辅导梁滔。
整整一年,梁滔吃住都在黄德珍家,直到小学毕业。
不仅不要一分钱,黄德珍还自己搭进去不少钱。
“当年,如果不是黄老师,不会有我的今天。”如今,梁滔是常德市公安局网技支队队长。
入选“全国微小说50强”、武陵区农民作家伍中正告诉记者:“如果没有遇见聂老师,我便是一个辍学的学童,也不会成为一名作家。从主动家访到减免学费,从订阅报纸到悉心辅导作文,在我心里,聂老师就像一盏灯,一次次照亮我前行的路。”
聂老师叫聂仁芳,是过去常德县肖伍铺公社肖伍铺中学语文老师。
伍中正的父母都是农民,承担不起孩子的学费,读书靠学校减免学费。
学校在太阳山脚下,家离学校有5公里。天刚亮,伍中正就启程上学。他加倍珍惜读书的日子。
1982年读初二,新学期即将开学,学费没有着落。
“伢儿,这个学期就不读了。”父亲沉默很久,终于作出决定。
伍中正默默跟着父亲到田里干农活。心有不甘又无奈。
“中正,你怎么没来上课?”一天,屋外有人喊。
是聂老师!
“伍中正是我们班品学兼优的学生,家里实在没有办法,我去学校做工作,但还是请您支持他继续读书。”聂仁芳反复叮嘱伍中正的父亲。
聂仁芳走进校长办公室,请学校减免伍中正的学费。“如果不行,他的学费我来垫。”
学校减免了学费。伍中正回到课堂。见伍中正喜欢写作,聂仁芳给他送去一套《三国演义》连环画,还出钱订了一份《作文周刊》送给他。文学给农家娃的心灵插上翅膀。
如今,伍中正已成为一名作家,出版过《翻越那座山》《就要那棵树》《谁来证明你的马》《云很白》等小小说作品集6部,所写的作品还时常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学生试卷里。
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刘进能也回想起自己的恩师。
那时,读初中时,学校才开设英语课。刚开学不久,刘进能因病休学一个月,错过了英语学习基础课。
重返课堂,他跟不上英语老师的课。干脆偷偷翻看小说,英语考试仅3分。眼看着孩子如此灰心,英语老师苏象贤很着急。而离中考时间越来越近,刘进能开始从头学习英语。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英语考试43分。
“我有点气馁,一个学期花了很多精力搞英语,就这么点分。”刘进能很无奈。
苏象贤耐心地说:“学英语就像农民种菜,你天天到菜园子施肥浇水除杂草,今天与昨天比看不到什么差别,但只要你天天坚持,一个星期与前一个星期就有很大的差别。43分确实不是好成绩,但对你来说已是很大进步,只要耕耘就会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可能成功。”
老师的鼓励,点燃了孩子的信心。下课后,苏象贤主动问他是否有不懂的地方,并利用休息时间为他开小灶补课。1982年考高中,1985年考大学,1987年保送读研究生,他的英语成绩节节高。
“英语老师教会了我人生的道理,受益终身。”在工作中,遇见再大的困难,刘进能总能想起英语老师曾说的那番话:只要耕耘就会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可能成功。
3、传承: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我是流着泪读完报道的。”常德武陵区紫桥小学教师陈瑛说,“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回顾自己的求学生活,我的生活中,出现过塑造我灵魂的好老师。我也尽力希望自己能成为我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1976年12月,常德市户外三寸厚积雪,屋檐都挂有近一尺长的冰凌。陈瑛冒着大雪,头上包着用各种旧毛线手织的围巾,慢慢朝学校走去。
从德山街尾走到街头,再翻过河堤才是学校。雪大路滑,下堤时,陈瑛不慎滑倒好几次,赶到学校时,衣服上满是雪。
教室在一楼,两教室中间有间十平方米的房子,原是方便教师备课所用,临时改为教师宿舍。班主任龚艳丽一家三代就住在这间小屋里。
龚艳丽摸了摸陈瑛薄薄的棉衣:“哎呀,衣服都是湿的,赶快换一件干衣服。”她边说边从房间里取出一件棉衣。
龚艳丽又将家里的煤炉提进教室:“天冷,大家都烤烤火吧。”
“那天,全班同学轮流暖手,这一幕一直在我心中珍藏,想想就温暖。”40多年后,回忆起当年的那一幕,陈瑛依然十分感动。
“后来我也成了一名教师,我牢牢记住了那盆火,并告诉自己,我们教师就要像那盆火,给学生温暖和希望。”
2004年初春,常德倒春寒,天下大雨,紫桥小学内涝,不少学生鞋子湿了。陈瑛细心在教室里生了盆炭火,用几把椅子围着,将所有学生的湿袜子湿裤子烤干。
“那时,我的袜子湿了,老师让我脱下烤时,将我的脚用报纸包着,这样,我就不冷了。”时隔14年,学生张鹏说起陈瑛老师当年的那盆炭火,依然激动。
常德市鼎城区长毛岭学校老师王仕平告诉记者:“我人生的许多选择与我的老师有关。1990年,当我回到母校,在心里默默说:陈老师,我接过了您的教鞭,我也要像您一样,用知识去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
王仕平念念不忘的老师叫陈忠国,曾是她的班主任。1986年9月27日,王仕平的母亲被疾病夺去生命。正读初三的她不得不辍学在家。一天晚上,同学来到王仕平家,送来一封信。信是陈忠国写给女孩父亲的。王仕平赶紧拿过来,一边读一边哭。信里写着:“我知道你们家现在经济很困难,我准备向民政局提出申请,申请助学金,将来仕平把初中读出来,可以考个师范,读书都不用出钱了。”
那封信,使父亲改变了决定。王仕平终于回到了学校。“在他帮助下,我读完初中,并听从他的建议,选择了湖南第一师范。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陈老师很高兴,并希望我毕业后就回到长茅岭工作,为家乡培养人才。”
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她实现了对老师的承诺。
而当王仕平看见她的学生宋玲的时候,仿佛看见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2010年,宋玲的父亲骑摩托车出了车祸,坐在后面的爷爷不慎摔断腿。2014年,父亲骑摩托车再次发生车祸,失去性命。
女孩面临着失学的危险。王仕平决定将女孩接回学校。
宋玲的家在双冲水库尾的一个山坳里,离最近的小卖部都有2公里,交通不方便。王仕平出现在学生家门口时,堂屋里摆放着棺材。宋玲扑到老师怀里失声痛哭。
王仕平写了家访日志,放在网络上,希望得到好心人的关注。还将宋玲的家庭情况用手机拍摄下来,带着资料走访残联等部门。
在大家的努力下,宋玲成为残联长期帮扶的对象,一直帮扶到她大学毕业。
宋玲想感恩。宋玲的奶奶给王仕平送去自家产的食用油,被拒绝了。宋玲又跑到长茅岭学校看望老师:“等我挣到钱后,我要报答您。”
王仕平笑了:“你不用报答我,等你有能力了,去帮助那些贫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