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花开盛世

2018-02-25 04: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艺境观象】

  作者:亦南

  花开太平世,美在新时代。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花开盛世——中国美术馆藏花鸟画精品展”,将中国宋元以来的花鸟画发展脉络通过具体作品进行了集中展现与梳理。展览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展出宋、元、明、清时期的花鸟画;第二部分展出近现代花鸟画;第三部分则展出当代花鸟画。

花开盛世

牡丹鹁鸽(中国画)于非闇

花开盛世

樱花小鸟(中国画)陈之佛

花开盛世

繁荣昌盛(中国画)郭怡孮

花开盛世

露气蒙蒙芙蓉新(中国画)陈家泠

花开盛世

牡丹白鹇图(中国画)吕纪

花开盛世

芭蕉黑猫(中国画)徐悲鸿

花开盛世

岁寒三友(中国画)邓林

  中国画里,与人物、山水相比,花鸟是最能反映人与动植物鲜活关系的画科。花鸟画自中晚唐时期逐渐从人物画、山水画的衬景中脱离出来,并在借鉴人物画、山水画优长的基础上独立成科。无论是花鸟草虫蔬果,还是翎毛鳞介禽兽,皆被归入这一科,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后经五代黄筌、徐熙加以承续和发展,形成“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不同特色画风,使花鸟画艺术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宋代,中国花鸟画繁荣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涌现出赵昌、崔白、赵佶、扬无咎、赵孟坚等一大批杰出画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花鸟画珍品,在我国绘画史上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时期,工笔写意皆求真,不仅要画出常形,更要画出常理,因此宋代院体工笔花鸟画与文人写意花鸟画均获得了崇高的艺术地位。尤其是其绘物之精、状物之妙、体物之情、写物之神均得到了全方位的表现,展现出中国人观察自然的别样视角与抒情写意的独特方式。其间的花团锦簇、活色生香,开拓了这类题材绘画的新境界与新意趣。苏轼等文人画思想的融入,更为“四君子”一类的花鸟画注入新的气象。艺术家不但将人们的审美观念与动植物的自然特征巧妙相连,而且将它们的个性特征与人类的象征、比拟手法相结合,以物喻人,以物写情,以物抒怀,以物壮志,极大地开拓了花鸟画的意象与内涵。这一时期,以梅、兰、竹、菊等为代表的植物题材,以鹤、雁、马、鱼等为代表的动物题材得到了集中而深入的表现,并使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有的托物言志的艺术与文教形式,呈现出熠熠生辉、光彩照人的繁荣景象。那些笔墨与色彩的绽放,犹如自然与精灵的吟唱,无论是花间絮语,抑或是馨香一瓣,均触动心弦,沁人心脾。

  由于宋代官方的引领与民间的需要,促成了花鸟画在皇室、文人与民间的互动,形成了早期的花鸟画市场,吉祥喜庆、寓教于乐的艺术题材与表现方式成为新的传统。无间的花语,烂漫的情怀,诗趣的观照,这些均对后世影响深远。

  元代,文人士大夫将花鸟画的象征功能进一步光大。一朵花、一片叶、一块石、一抔土,均使人油然生起家国之思,气节之扬。此时的水墨花鸟画侧重于笔墨技法的探求,更为潇洒简逸,且与诗、书、画融为一体。在水墨技艺上所下的功夫,为明清水墨写意画的发展做了重要铺垫。

  明代吕纪的《牡丹白鹇图》上部刻画桃枝上盛开的朵朵桃花,粉白可人。三只鸟雀栖于枝干,姿态各异,充满闹春的活泼之意。下部湖石间白、红牡丹争艳,立于湖石上的白鹇俯视石下雉鸟,其尾羽华美劲健,整个画面营造出喜庆欢快、吉祥富贵的气息,体现出典型的皇室审美趣味。

  明清时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与工商业的繁荣,艺术与市场、文化与生活高度接轨。以花鸟画谋生的艺术家不断以生动鲜活的内容、喜闻乐见的情境,使文人艺术与贵族艺术、市民艺术相互借鉴,彼此影响,产生了诸多花鸟画名家以及创一代风气而光照千秋的花鸟画大师。写意花鸟画家们更是以书入画,将家国情思融入画中,求新求变。无论是潇洒挥就的杂花,还是冷眼示人的水鸟;无论是中锋写就的残荷怪石,还是墨笔纷飞的写意面块,均借助于花鸟画这种适于抒情的特殊载体,将中国画的写意方式发展到史无前例的境地,并影响了人物画、山水画的写意方式与语言构建。

  近现代以来,花鸟画得到了长足发展,以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陈师曾、于非闇、徐悲鸿、潘天寿、林风眠等为代表的艺术家不断推陈出新,或立足传统,或中西结合,推动花鸟画的构图、色彩、笔墨、内涵不断拓变革新,也使花鸟画的抒情性、表现性、象征性及文化性得到新的发展与深化。

  伴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孙其峰、喻继高、金鸿钧、陈家泠、郭怡孮、潘公凯等当代花鸟画家在坚守民族优秀花鸟画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深入生活、研究自然,细化内容、开发题材,升华思想、引发新境,创作出既有古典内涵,又有时代新意,既中西合璧,又具本土特色,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推动了不同画种、画材、画法、画境的交叉结合。新一代花鸟画家的不懈探索,使得当代花鸟画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花草葱茏,树木苍翠;水之潺潺,石之珞珞;禽之翱翔,兽之奔走;鱼之悠游,虫之鸣唱。此次展出的画作呈现的中国传统经典审美内容彰显出自然之道,似一部人类心灵观照自然的艺术史与文化观,展现着生机盎然,更预见着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前行。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25日 09版)

[责任编辑:孙满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