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正确历史观,这根弦不能松
——代表委员抨击恶搞《黄河大合唱》等经典作品乱象
“这种事情完全不应该出现”,尽管没有看到网上恶搞《黄河大合唱》的视频,但是当听到有人议论这件事情时,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何天谷委员仍旧抑制不住气愤。
春节前,一段恶搞《黄河大合唱》的两分多钟视频在网络流传。四男八女对着口型,唱得摇头晃脑,女指挥随着音乐节奏扭动屁股,极具丑态。据记者查阅,仅在一个多月内,网上就有多个版本的类似恶搞视频。
“《黄河大合唱》不只是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它背后凝聚的是民族抗战精神。消遣经典音乐作品就是消遣历史、消解崇高精神。”何天谷说。尽管视频已被相关部门排查清理,但是恶搞历史经典作品背后所揭示的历史观塑造等问题,引起代表委员们的热议。
亵渎了神圣的文化经典,也亵渎了民族精神
“恶搞这种行为是令人无法接受的!”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委员在谈到这个事件时,与何天谷的反应一样,“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国破家亡,《黄河大合唱》这首红色经典对亿万中华儿女起到了鼓舞人心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财富。”
“中国人,谁不知道‘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可是,就连这个也被恶搞,也敢恶搞!”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委员表示,“这虽然只是个别人的极端行为,但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代表认为,类似的恶搞不仅亵渎了神圣的文化经典,而且也亵渎了民族精神,伤害了公众的民族自尊心,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会对年青一代造成错误引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相违,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严厉打击。
就在恶搞《黄河大合唱》的舆论风波尚未平息时,另一则新闻也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两青年身着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日本军服,手持带刺刀的步枪、旗子等,在南京紫金山一处抗战碉堡旧址前,摆出各种姿势拍照。
“看到他们在我们先辈保卫国家、抵抗侵略、付出牺牲的抗战遗址前穿着日本军服拍照,我很痛心。”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委员说,“无论是对于恶搞经典作品《黄河大合唱》,还是对于最近出现的‘精日’行为,我们都不能孤立地来看待。这不仅仅是无知,还有感情的问题,这反映了一部分青年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只有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才能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013年岁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此后,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正确的历史观”。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提起历史观的重要性,叶小文引用了清代思想家龚自珍的这句话,“抛弃赖以生存的历史土壤,民族的文化大厦将轰然倒塌。中华民族好不容易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站起来,必由其史;富起来,必正其史;强起来,必重其史。”
“以前,我们总是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历史观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历史观是我们对事物作出判断的标准和立论的基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必须放在历史的维度来考察。”中央党校校委委员韩庆祥委员认为,应该把“三观”变为“四观”,“因为只有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才能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的历史观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它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历史、尊重经典、实事求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委员把人类历史比作考古学中的“地层”之说,人类的历史同样是一层叠压一层,积淀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心灵地层”,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如果历史经典作品确实有局限的话,我们可以在吸收经典要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但是决不能丢掉精髓、决不能随意消遣。”王震中说。
历史教育更应注重历史观培养
如何培养正确的历史观?贺云翱表示:“应该加强青少年的历史教育,引导他们看历史要看其主流及规律,不能把一些枝枝节节的、非主流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当成主流,从而失之于否定主流、否定大局。”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与灵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根’的教育,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立德树人’。现在我们对历史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小学都还没有专门的历史课程。”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委员告诉记者。
很多国家把历史教育摆在很重要的位置。20世纪90年代,英国和美国相继颁布了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还成为美国基础教育的五大核心课程之一;法国中小学分十二个年级,其中十个年级开设有历史课;2006年、2011年,韩国政府先后两次颁布《历史教育强化方案》,以专门法律的形式来强化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要让孩子多了解历史、懂历史,要从不同的教育阶段开展不同层次的历史教育。现在的孩子接触的西方文化很多,很容易受西方思维方式影响,如果没有坚实的国家认同,就会削弱对我国历史的敬畏感。”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委员说。
韩庆祥认为,虽然我们的中学和大学也都开设历史课程,但学校和教师更重视的是知识传授。真正的历史教育应该达到三个层次,即总结历史经验、解释历史规律、塑造正确的历史观,知识传授只是最基础的部分。
重庆市政协学习及文史委员会主任王济光委员对此有同感:“知识和文化是两个方面,不能等同,应该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他建议学校在教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历史进程”,比如组织学生多去历史馆、博物馆,让他们去了解历史,并从中感悟民族的精神。
何天谷向记者讲述了一段经历:“2014年,我们去莫斯科进行文化交流时,走了几个博物馆和纪念馆,都能看到很多学生在参观。其中,普希金博物馆一年内就有20多万人次的学生来参观,而我国学生走进博物馆的次数相对较少。不一定要让孩子对所有陈列文物的背景知识了如指掌,但经常让他们亲历感受,到了中学、大学他们就会自觉去看、去理解。”
2013年,史家小学与国家博物馆尝试共同开发适合小学生学习和使用的博物馆课程教材《漫步国博——史家课程》,让学生在国家博物馆上课。“在学校老师的陪伴之外,由博物馆的讲解员们来扮演博物馆老师的角色,让学生亲身感受真实的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经过几年探索,课程起到的效果很好。”王欢说。
王欢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一份由该校学生自主设计的活动方案《走开!扭曲的历史》。活动的发起人是四年级学生贾桐,他在玩一款手机游戏时,发现游戏中竟然把李白设计成了一名武士。他希望通过宣传,让同学们了解真正的历史。“如果没有学过历史的低年级学生一开始就接触错误的历史信息,那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贾桐在方案中写道。
(光明日报北京3月8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刘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