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做沟通民心的桥梁——全国两会报道新闻人群像

2018-03-13 06: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陈慧娟 徐畅

  今年的全国两会意义重大。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两会的议程备受瞩目,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审议监察法草案……其信息量之大、与社会民生联系之密切、对国家影响之深远,对参加报道的新闻工作者而言,既是一座令人期待的富矿,又是对工作作风和业务能力的考验。

  最早出现在会场的往往是摄影记者。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代表团开放日、政协记者会……为了抢到好一点的机位,拍出更多、更精彩的现场照片、影像,一场9点开始的会议,一些摄影记者凌晨3点就去排队。裹着“炮筒”扛着梯子是体力付出,策划选题后期选图是脑力付出。

  人民日报社总编室摄影部主任李舸27年前开始参加两会报道,他不仅记录着代表委员,也记录着时代变迁。在李舸看来,这些年,采访设备、工作方式发生了太多变化。曾经一支笔或一个话筒就能“走天下”,但随着全媒体时代到来,报道形式变得多种多样。在全国两会的报道现场,即使不是摄影记者,也常有人手持云台、360度VR等“神器”忙碌着。

  更大的变化是记者思考方式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等热点信息,在人民大会堂代表委员们的掌声落下之后几十秒,相关信息就可能发布到各个媒体的新媒体、融媒体平台上。记者需要记录的,除了现场的即时信息,还有对当下社会发展的深度考量,解读出每个数字、每条信息的背后深意。

  在众多的团组会议、提案议案中捕捉相关领域的两会好声音,约请合适的代表委员深度解读话题背后的深层意义,是所有两会报道记者的追求。澎湃新闻记者赵实已经是第5年参加两会报道,虽然褪去了青涩,增加了从容,但他最大的感触仍然是时间不够用:“两会期间与日常新闻报道最大的不同就是每天都有大量信息,需要了解的东西很多。想为读者提供传递更多的有用信息,恨不能分身。”

  正是基于这样的追求,对记者来说,为了做好两会报道,很多准备工作春节前就已开始。中国教育报记者刘博智的时间表就是如此。今年适逢换届,有许多新的代表委员,提前了解他们的身份背景、预判可能提出的教育热点话题等都成了刘博智需要提前做好的案头工作。

  “大众关心的学前教育、减负等问题,在我们预计的报道范围内都有涉及。而比如教育立法、‘双一流’、租购同权等新近热点深度话题,我们能够准备的案头工作就明显不够了。”在刘博智看来,两会信息量巨大,时效性高,使得两会报道往往会成为“有缺憾的艺术”,因此更需要平时在专业领域深耕,提高现场高效处理新闻信息的能力。

  除了及时将两会信息传递给公众,向世界传递好中国两会声音也是两会记者的重要职责。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主播湘怡是有多年两会报道经验的“老人”了。作为面向国际的媒体,湘怡说:“很多涉外工作人员、外国朋友都是通过我们的广播来了解中国发展的脉搏。”除了进行多语种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还重点围绕对象国家和地区的热点舆论,与海外落地调频台展开联合策划,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教育等话题。

  记者是时代的守望者、记录者、观察者。许多参加两会的记者表示,不论我们手中抓着的是不是“妙笔”,都应努力以一颗丹心,将细微关照与宏大视野结合起来,将问题意识与社会担当兼顾并立,传递新时代新思想,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与党和人民同向,与时代同行。

  《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13日 12版)

[责任编辑:王丽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