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留出时间,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2018-03-31 03: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专家视点】

  作者:沈杰(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中小学生减负这一话题再度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作为一名有30多年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我始终认为,减负的关键问题应该是时间的合理利用,以及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家长们的期望值回归合理区间,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中小学生减负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命题,需要家庭和学校达成共识,有效联动,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取得良好的效果。

留出时间,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浙江温岭一家英语培训机构里,参与暑期培训的学生正在与老师进行互动。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作为家长,应明确一个观念:减负不是简单地减少时间,更重要的是减掉孩子们的重复学习,要有减轻孩子课外负担的意识。很多孩子周末两天都不能休息,而反复去听课补课,因为有些家长误认为常规课程要多学几遍,效果才会好。其实,这不仅侵占了孩子的业余时间,对于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并无益处。

  作为学校,需要减掉与所在学段不匹配的学习内容。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把中学的课程下移到小学,也不要把小学的课程下移到幼儿园去学。一贯制学校的跨学段教学探索应当更注重知识的衔接与整合,而不是盲目前移。

  作为老师,要敢于减掉超出教学大纲范围的内容。有研究发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大纲与美国同一学段的大纲大多数地方是一致的,差异体现在执行的过程。在我国,大纲是被作为最低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在大纲基础上又扩充了很多内容;而在美国,大纲则是最高要求。要求和标准不一样,自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若我们也能以大纲为最高标准,我们的课程就不会那么紧张,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就会灵活起来,也就可以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交流、互动。所学内容在课堂上就可以解决,不用回家再去加工。这样的良性循环,可以让孩子学得更扎实、更有效。但如果这个关系处理得不好,老师把大纲作为基础和底线,不断加深和拓宽,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方式就会变得死板,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带着孩子去探究、讨论、交流,便会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做完这些“减法”之后,减负的后续工作也不能是简单的放空。空余的时间该怎么利用?我觉得有些内容是值得提倡的:

  第一,增加孩子体育锻炼的时间。有报道说,一些学校出于孩子安全方面的考虑,课间或中午不允许孩子到操场上活动。其实,这是对孩子身心发展的不负责任。学校应当设置并严格执行每天体育活动一小时的制度,同时政府也应推动每个社区按照相应的标准和规则设置充足的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让孩子和居民有地方活动,有场所锻炼。

  第二,为孩子留出拓展兴趣爱好的时间。学校在放学后,可以开设一些没有任何考核压力的兴趣班,如书法、美术等,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学习喜爱的科目,争取让每个孩子在小学阶段就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深入发展。在国外,孩子能够主动地锻炼身体和学习艺术,这是因为许多名校,如哈佛大学,在招生的时候特别关注孩子的体育、艺术等特长。他们认为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很多年坚持学习和发展某项特长,就可以说明这个孩子良好的意志品格,就可以看到他坚持不懈做事的态度。这些孩子未来在搞科研和做业务时,这些意志品格也会成为他的优势。

  第三,要增加孩子们动手实践的时间。留出时间,让孩子们做科技实践活动,孩子们就可以去思考,在提升动手能力的时候也激发了创意。在首师大附中,我们建设了创客空间,开发创客课程,鼓励学生“造万件品”,为愿意研究和实践的孩子尽力搭建平台。在家里,家长们也可以让孩子适度参与家务,增加孩子的生活能力储备。

  第四,必须保障孩子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现在北京的社会大课堂做得很好,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孩子去参观学习,回来写心得体会,写课题报告,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利。初中阶段,首师大附中的学生们每周都有半天时间用于社会实践,他们走遍了首都的各大博物馆、科技馆等场馆。到了高中阶段,我们则会集中提供一周的时间,让同学们走出北京,奔赴全国多个地方去做课题、人文考察、做社会调研。

  第五,一定要让孩子有读书的时间。读书少,孩子们的文化底蕴和视野就会受到限制。只有大量的阅读,人的创造力、思考力才能提高,才能拥有选择观点和批判思维的能力。首师大附中的书香校园,便是将图书馆开放,在教室外走廊等方便的地方设置开放式书架,让学生们可以随取随阅,也可以带回家阅读,让孩子能有效利用时间,养成自觉读书、喜爱读书的好习惯。

  第六,必须为孩子留出玩耍的时间。如果孩子时间被完全占据,不停地被动接受,就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更没有时间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久而久之,便会有很多能力的缺失。只有为孩子留出自由玩耍、与同伴交流的时间,孩子才能有深度的思考空间,才可能拥有创新能力。

  《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31日 06版)

[责任编辑:潘兴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