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个人破产制度的人文关怀

2018-04-01 02:5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说法】

  作者:徐阳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破产法是市场主体优胜劣汰、重获新生或规范退出的核心法律制度。从1986年的企业破产法(试行)到2006年的企业破产法,我国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企业破产法律制度,但个人破产立法依然没有进展。针对陷入财务困境的自然人,通过破产清算、破产和解与重整程序,帮助其公平处理债权债务关系进而获得“新生”,这是个人破产制度的主要内涵。我国个人破产法的付之阙如,恐将制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迈上新水平,也会影响企业主申请企业破产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破产法的有效实施。推动个人破产立法工作,应是新时代经济立法工作的重要使命之一。

  个人破产法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法律制度。国家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创业,而创新创业都是有风险的,且往往成功者只是较少数。对于创业失败者,如果没有破产制度的保护,容易陷入诉讼执行缠身、债务终生得不到豁免的境地,丧失“东山再起”的机会,也将挫伤民众再次创业的信心。

  个人破产法是塑造企业家精神的法律制度。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的《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提出“支持企业家创新发展”“探索建立创业保险、担保和风险分担制度”。个人破产就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制度。《世界银行自然人破产问题处理报告》指出,个人破产制度通过向社会分摊成本,换回来的福利是可以预见的:一是增强了债务人的创造力,甚至是创业的意愿和渴望;二是增强企业家精神和增进整体社会的参与,使得国家经济活动的国际竞争力最大化。

  个人破产法是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应有之义。一般认为,针对信贷市场的金融基础设施,主要有三套制度安排:征信体系、担保物权制度、破产制度(包括企业破产制度和个人破产制度)。以金融的视角考察,适当负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扩大内需,促进国内经济增长。但过度负债将成为家庭负担,如果家庭遭受到各种事件冲击而导致无力偿债,势必造成家庭消费贷款拖欠,可能威胁到家庭资产及银行资产的安全,从而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负债规模和比率的控制,一是靠宏观金融政策的引导,二是靠个人破产制度的规制。由于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缺失,实践中,金融机构解决个人负债产生的不良贷款,或者通过资产包转让处理,或者通过自己(或第三方机构)诉讼追债加上执行程序,最后经过一定期限无法执行到位再予以核销,实际上是“明销暗不销”,个人的债务困境依然存在。

  个人破产法兼具公平偿债和重获新生的双重价值追求。说起破产,很多人想到“逃债”“耻辱”等名词,其实这是对破产制度的严重误读。个人破产制度的功能在于,首先,通过破产程序实现债权债务的公平清偿,虽然大多数都无法百分百清偿,但可以避免个别债权人“先下手为强”、哄抢财产甚至暴力追债等乱象。我国现行执行程序中的参与分配制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个人破产制度的缺失,但参与分配程序中的公平清偿,无论是在参与的主体、可分配的财产等方面,都只是有限的公平,迫切需要以个人破产制度来取代参与分配制度。其次,通过破产程序中的免责规则来豁免债务人未能清偿的债务,使其卸下沉重的债务包袱、获得重新上阵的机会,这是现代破产法挽救功能的重要体现。

  免责是个人破产制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国家的个人破产立法中免责是有很严格的限制的,原则上,不得对滥用破产制度的债务人免责。债务人必须在破产程序中全面披露经济事务,对于债务人在破产程序启动前以欺诈方式负担债务将会导致不予免责的后果;对于破产程序中债务人的欺诈行为,不仅会导致不予免责,甚至还可能让债务人面临刑事责任。即便对于“不幸但诚实”的债务人,现代国家的破产制度并非都是直接免责,法律会规定一些不能免责的债务类型(如税收等公共债务)。对于可免责的债务,有的国家明确规定以偿还部分债务作为免责的条件,有的则是对债务人在破产程序终结后一段时间内(通常持续3~5年)的消费、出行等经济行为进行限制,通过事先确定的债务调整方案或者清偿方案来调整。因此,不能认为只要申请破产就可获得免责,更不要将破产等同于“逃废”债务。

  综上,无论是从全球法律制度发展的趋势来看,还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进行分析,个人破产法都是我国亟须推动制定的重要法律制度。只有将个人破产与企业破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破产制度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理念更新的推动作用。当然,个人破产立法还需要良好的配套制度做支撑,例如财产登记制度、个人信用制度、现金交易管控制度等。通过启动个人破产立法,可以倒逼配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面对个人作为被执行人的执行积案,面对暴力追债带来的教训,面对创新创业者渴望东山再起的制度需求,个人破产立法不应桎梏不前。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01日 07版)

[责任编辑:潘兴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