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刀笔苍茫

2018-04-01 03:2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映画心语】

  作者:张楠(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编辑)

  人们说我艺术常青,其实没有什么奥秘,就是关注生活。——徐匡

  徐匡是中国现当代版画的领军人物,他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引领了新中国美术的木刻版画创作。他出生于1938年,战火纷纷的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后成长为一位出色的版画家,肩负时代的使命,创作了一批现实题材的作品。徐匡深深眷恋着祖国的大好山川,数十年如一日,表现着藏族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古稀之年,他开始尝试新的艺术语言——独版画,以原版木刻与素描形式进行创作。今年正值徐匡80岁诞辰,北京画院特别举办了“匠心独行——徐匡独版画艺术展”,以记录、传播与研究徐匡的艺术历程。

刀笔苍茫

斯朗卓嘎(独版画) 徐匡

  徐匡的版画艺术风格演变可归纳为四个时期。徐匡自幼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接触绘画,早年就读于上海行知艺术学校,系主任为版画家王琦。1954年徐匡考上中央美院附中,在这里接受苏联美院式的素描训练。附中毕业后他到四川美协体验生活,成为《重庆画报》的一名编辑,在老领导、版画家李少言的鼓励下创作了《嘉陵江畔》《红岩》插图等作品。徐匡早年的版画风格吸收了老一辈版画家注重形式感、抽象感和黑白分明的艺术特点,以及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的绘画语言。20世纪60年代,为了探索形式美,他将汉砖拓片的艺术表现融入作品,创作了一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精品力作,如《彝族女孩》。这段时期,徐匡的创作多描绘美好的自然与质朴的人性,是其艺术风格的探索期。

  1974年,徐匡来到四川阿坝若尔盖的军马场,两个多月的藏区生活体验使他感触颇多,回乡后便创作了《草地诗篇》。1975年,他又随阿鸽等五位画家一起深入西藏腹地9个月,随后创作了大量与西藏有关的作品,并一直影响着他40多年来的创作题材,成为其艺术创作的高峰期。

  徐匡在这一时期的作品画面留白很多,以白色的背景衬托画面的主体人物形象,并用强烈的对比体现出草原青年的强壮、藏族少女的质朴、藏族儿童的天真以及草原动物的野性等特点。与阿鸽合作的《主人》便是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里程碑。《牧场上的小学生》《高原的阳光》《洁白的哈达》则反映了藏族人民真实而美好的生活。同时,徐匡其他风格的作品还穿插其中,如富含水墨画意味的套色版画《花裙》、具有拓印风格的《珠峰的女儿》,以及运用传统木刻语言构建画面的《大渡河畔》等。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徐匡依然坚守着传统艺术的美学追求,作品着重表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他重视构图的灵活性,善于利用刀与木的特殊质感组织、刻画人物在事件中的形态变化,作品洋溢着磅礴的浪漫主义精神,将抒情和宏大历史背景相互融合。

刀笔苍茫

草地诗篇(版画)徐匡

  周思聪、詹建俊到四川写生时曾看到徐匡的版画,认为其技术炉火纯青,而木版原版本身就是一幅绘画,建议其留下一些刻版不再印制。20世纪90年代后,徐匡希望艺术创作能有所突破,渐渐放下木刻刀,转而对油画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也由此迎来了他的艺术创作的转变期。他大量学习西方经典油画,如拉斐尔、米勒、维米尔、凡·高等艺术名家的作品。油画体验的沉淀,赋予了其独版画创作以新的风格,原版画《老阿妈》《守望》《背柴的女青年》应运而生。他从素描稿直接起刀入手,光影、明暗、质感、触感,一挥而就。木版的原木色、特殊纹理与起稿所绘制的素描相配合,产生出全新的艺术形式。2004年,徐匡应四川美协要求绘制的作品《奶奶》是其转变期的又一个高峰,随后他创作了《走过草地》《扎西和他的羊》《山寨依然美丽》等一系列作品,对环境的处理和刻画可谓精细入微。

  2010年北京画院举办展览“阳光高原——徐匡作品展”,展出了徐匡未印制的系列版画原版,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由此他便直接以木版为创作对象,不再受印制成品画的束缚,也不受木版画原稿需要镜像描绘在木板上的各种技术限制。徐匡在博客中记录了其日常绘画的过程:通常在木板上直接起稿,起稿方式和一般素描手法不同,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从黑白色调入手进行归纳和概括,形成各种封闭的环线。徐匡将眼中的人物造像分隔为明暗、黑白,哪些需要素描继续起稿,哪些需要刻制,在最初勾线起稿时便了然于心。在简洁的结构轮廓基础上,徐匡以炭精棒细致刻画人物局部或环境细节。大面积黑色的物象则利用具有稳定性的黑色水性笔来描绘。对藏族人民特有的衣饰则以刀刻出。

  徐匡的独版画有着黑白照片曝光般的色调,且画面构图大胆。如以他70岁时到藏区写生的模特为原型创作的《斯朗卓嘎》,刀和笔在他娴熟的技巧下相互辉映,将女孩害羞的表情、淳朴的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时期,徐匡的独版画刀痕铿锵有力,笔触细如牛毛,一刀之中有宽有窄、光糙兼之、直曲并有、变幻莫测……一切信手拈来,水到渠成,素描稿的细致描绘与木刻之痕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徐匡所创造的独版画的独特形式给人以视觉、触觉等多重艺术体验,使人在观展时想用手去触碰那木板的肌理与起伏的刀痕。

  古稀之年的徐匡曾表示:在我有生之年,生命不息,刻画不止。这十年来他的艺术创作证明了这一点。徐匡以手中刻刀,演绎了生命的鲜活。齐白石言“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徐匡如此之名,却少与外界接触,于自己的方寸创作天地内,探索着无垠的艺术之海,成为真正的艺术修行人。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01日 09版)

[责任编辑:潘兴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