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潮】
新时代文艺水准的一道“屏障”
——谈文艺类图书编辑的责任与使命
作者:林滨(海峡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繁荣文艺创作,发展新闻出版,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全国政协委员、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在谈及文艺类图书编辑的职责时表示,尽管读者是支撑整个行业的重要力量,但编辑并不是盲目的追随者,实际上起着引导者的作用。作家、学者、译者在文艺类图书出版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在传统说法中,将编辑的工作称为“剪刀加糨糊”,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这些叫法过于消极,不太恰当。他认为编辑是一个奉献的职业,作家、编辑、读者之间是同行共进的关系,编辑应该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品的生产中来。我觉得,在当前环境下,重新认识、梳理文艺类图书编辑的责任与使命显得十分必要。这是因为随着科技化与信息化的迅捷发展,多介质阅读被普遍接受,全媒体开发运用成为热门,而“去编辑化”的说法盛行一时。
互联网时代,文艺作品的发表空间可谓无处不在,网站、论坛、社交媒体数不胜数,作者可以在这里由自己随时直接发布、发表文章。有时作者自己发布的作品轻而易举就形成了阅读热点。与此同时,作者的自我成长的空间不断拓展、能力不断增强,在创作过程中就将自己的作品呈现给读者,与读者产生互动,而后不断修正、丰富自己的作品,自身水平也得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编辑”的地位与价值似乎有被消解的倾向。
资本介入文化生产后,内容的运营形式更加丰富多元。“内容”一词越来越少被人使用,“IP”(知识产权)的提法四处可见。在文化生产中,资本的力量根据工作分工直接把运营内容者称为“产品经理”。这一命名正如资本在市场中的强劲威力一般,最大程度强调了文艺作品的商品属性,却忽略了其最可贵的精神属性,弱化了编辑的角色功能,也放弃了原本必须坚守的使命担当。
在当下的文艺类图书出版产业中,合作出版占有一定的份额,一些编辑简单化地把作者与自己的关系定位为“甲方乙方”,基本听从作者的意见进行来料加工。与此同时,作者现有的知识结构、文化水平和查证能力,已经能够基本消除行文中的知识性差错,编辑不再需要为一些低级的错误而去查证与核实。久而久之,编辑的功能不断地被磨损、削弱了。
在林林总总的情形之下,社会上对编辑的功能与使命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一些编辑也产生了迷茫情绪。不畏浮云遮望眼。穿透芜杂现象的遮蔽,是很容易看清现实状况的:在互联网背景下,一些成功的自媒体具有鲜明的调性,内行的人都知道要形成传播的风格必然需要高超的编辑技巧;“IP”运营里,产品经理必须深刻了解内容的价值和潜力,方能形成全方位的思考,实现内容高效益的转化,编辑思维与方法实际上在这里得到延伸与深入;合作出版中,编辑并未真正缺位,只不过是编辑精神得到部分的丧失。也就是说,整体上来看,编辑环节依旧存在于内容运用与知识生产中。
其实,只要认清出版“选择、发现、传播”这个本质功能不变,那么就能更坚信编辑环节依然存在、编辑的角色依然重要。无论是纸质出版还是新媒体传播,都是以内容来占领市场、获得效益的。内容是靠编辑发现与选择后呈现出来的,编辑是内容创新的关键。
编辑工作是需要专业基础和职业技能的。专业基础决定了编辑从事工作的具体方向。譬如从事社科文化类内容编辑工作的多是文史哲专业出身,科技出版更必须由专业对口的编辑去承担。编辑的职业技能更多体现在执行国家规范与追求精良制作之中,反映了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新时代呼唤着“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出版物,这是对出版具有文化创新和文化积累等特点的精确概括。文艺类图书编辑只有葆有文化理想、富有文化责任,勇于承担发现优质内容、引导文化的使命,才能与时代主流同频共振。当文艺类图书编辑把追求时代精神的意义融合到自己所从事的出版工作中,自身的真正价值才能得以凸显。海峡文艺出版社反映老兵还乡的长篇小说《原乡》和反映民族融合的长篇历史小说《魏孝文帝》就体现了文艺类图书编辑对重大时代命题的思考。小说《原乡》再现老兵辛酸往事,以家国深情燃起一把火,去融化历史的冰块。小说以老兵的魂魄进了自家的祠堂,来喻示台湾这个中华民族的海外游子终会归入中华大家庭,祖国统一大业终将实现。在历史上,魏孝文帝推动了伟大的民族大融合,“以文化之”,使一些少数民族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实质是重新缔造了一个大中华民族。长篇小说《魏孝文帝》就形象展示了魏孝文帝的伟大抱负,通过摹写充满曲折的政治改革之路,表现出波澜壮阔的民族融合之潮,全面地彰显了民族融合的历史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编辑追求的思想高度体现了时代文化的水准,因此编辑的使命非同一般,依然是新时代文艺水准的一道“屏障”。
对内容的选择是文艺类图书编辑的一项根本性工作,而保持与作家的密切联系则是不可少的基本功。
编辑最好的角色就是能与作者产生价值共鸣。由中华文化的精神观念、气度神韵、智慧品格等塑造而成的文化自信是编辑的底气。历史的积淀、伟大的实践为作家提供了值得大书特书的创作题材。如果编辑不能与作者同步地准确把握社会脉动、积极探索创作潮流,是无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最终也无法为社会和读者奉献出优秀的精神产品。作家与文艺类图书编辑之间的理想关系,形象地说应该是一座高山对另一座高山的仰望。作家创作表达的是自己对世事人心的深刻洞察与严肃思考。编辑在作家与作品面前,保持谦逊是必要的,但更要秉持一种不亢不卑的态度。这个态度的底气源于相信时间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源于仰望文化而产生的宝贵自尊。
当下文艺类图书编辑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挑战与棘手的难题,但从事一项事业需要精神力量作为底色、作为支撑。唯有坚守出版的本质、坚守对文化的敬畏、坚守使命与担当、坚守自己的主体精神,方能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上去推动文化创新与文化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