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融媒体情境下的新纪录片

2018-04-12 06: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牛光夏(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首批签约艺术评论家)

  前几年,《喜马拉雅天梯》《我们诞生在中国》《生门》《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若干中国纪录电影进入院线。虽然,电视和新媒体纪录片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仍被专家评判为一个被中国市场严重低估的产业。回望2017年,中国纪录片延续了近年来良好的发展势头,且有佳作,有惊喜,有爆款。去年12月末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征片数量和意向签约额创新高,这一切呈现给我们的是纪录片市场正不断成熟和扩大,纪录片产业运行已走上正轨,显渐入佳境之势。

  多屏共举是纪录片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必由之路。经过前几年的铺垫,对观众来说,走进电影院看个纪录片似乎已算正常。2017年一部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电影《二十二》以1.7亿元的成绩问鼎中国纪录电影票房之王,这一空前的战绩使它成为去年影视领域的黑马,在中国电影史上堪留一笔。但促使观众为它掏腰包贡献票房的不是炫酷的电影技术所营造的视听奇观,而是片子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和人性关怀,也正是这些非技术层面的因素引发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这部良心之作成为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又一部商业表现良好的现象级纪录片,一方面与之有关的话题持续性发酵,另一方面亦让人们对中国纪录片的市场潜质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重返·狼群》作为一部完全出自非专业创作者之手的纪录片,最终获得3200多万的票房进账,它既饱含人与狼之间跨越种族的情感力量,又彰显了对生命和自由的极大尊重。它与“为生而战”主题的《地球,神奇的一天》都是聚焦于自然生态的真诚之作,后者则以4700多万元的票房收官,这从一个侧面验证了生态纪录影像的魅力和市场需求。

  网生纪录片如今已成为纪录片大家庭当中日益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华网、新华社全媒体报道平台依托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1892年以来收藏的1000多万张老照片,打造了系列微纪录片《国家相册》,重新打量昔日被折叠的时代、被浓缩的人生,用影像回顾属于中国数代人的国家记忆。《寻找手艺》《了不起的匠人》《百心百匠》等也是带有互联网基因的系列微纪录片,它们都借助于视频网站或移动客户端生长与传播,赢得了一众年轻网民的喜爱和关注,他们通过弹幕等功能发表评论,积极参与分享互动,网络化生存之景已蔚为可观,也为纪录片产业如何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带来更为宽广的思路。

  不论媒介融合如何深入,电视媒体依然保持其制作播出纪录片的龙头地位,一批内涵丰富、制作精良的国产纪录片陆续在央视和各省级卫视与观众见面,成为与新闻、综艺、电视剧并驾齐驱、拉动收视的一股力量。同时人们也惊喜地发现,原来一直屈居于深夜时分的纪录片越来越多地被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了。它们之中有“每一帧都美到骨子里”、以纯航拍镜头来展现中国发展变化的《航拍中国》;有采用内容众筹、让百姓自己来讲述中国故事的《辉煌中国》;有于十九大前夕在探索频道亚太电视网首播后,引发海外媒体热烈反响和积极评价,由三位职业分别为设计师、人类学家、工程师的异域青年担纲主持,以他者视角客观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这些纪录片和《大国外交》《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巡视利剑》《强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等主旋律纪录片摆脱了传统电视政论片呆板生硬的说教风格,用鲜活生动的故事化叙事和多元视角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及政治诉求的艺术表达,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引发强烈关注。另有《零零后》连续十年跟踪拍摄五个零零后孩子的成长过程;《极地》用21个人物故事纪录西藏传统文化在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传承与积淀;《本草中华》在前作《本草中国》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中华大地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茶界中国》以茶文化为切入点,通过近百位茶人的悲欢、25种茶类的生长与制作,以全球化视角关注和展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这些不同制作播出平台、不同题材的纪录片共同承担了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核心功能,很多片子成为大众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使纪录片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在一片繁华景象中,整体上来看还存在样态不够丰富、未能充分反映我们所处的时代等问题,纪录片产业有着较大的可增长空间,许多方面尚需提升与创新。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12日 16版)

[责任编辑:白丽克孜·帕哈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