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事做到村民心坎上

2018-04-17 05:31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把事做到村民心坎上

——中联部驻河北行唐县东井底村第一书记李双伍扶贫工作记

光明日报记者 陈慧娟

  听到组织有意安排他去河北省行唐县东井底村任第一书记时,已担任几年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理论处处长的李双伍虽然同意了,但心情很复杂。

  出生在农村,奋斗了将近三十年,再次回到农村,李双伍感到自己仿佛回到了起点。与此同时,如今的农村又让他感到陌生。“贫困村有多艰苦?扶贫的任务有多艰巨?第一书记不是辅助工作,而要为一村人的生老病死负责,压力很大。”他在自己的笔记中写下这些矛盾的心情。

把事做到村民心坎上

  近日,中联部研究室党支部全体党员赴中联部定点帮扶的河北省行唐县与东井底村党支部开展支部共建活动。图为研究室主任栾建章(左)、返乡创业人员李明(中)和李双伍(右二)在探讨现代农业循环园的发展。郭彦博摄/光明图片

  缺水,更缺先进理念

  李双伍没有多少时间平复心情。

  缺水。缺水!

  缺水严重制约着东井底村的发展。找水是李双伍的首要任务。

  “县里交通局、农业局、民政局、水利局……领导都不认识我,我就去自报家门,利用一切开会、活动的机会,让有关的领导了解村里正在开展的项目、需要的帮助。”李双伍说。

  “行唐县的工作重点就是脱贫攻坚。”行唐县委书记杨立中说。他三次到东井底村调研,县里一半以上领导都曾实地考察。借着政策支持,李双伍带驻村工作组争取到了4000万财政拨款,从县里最大的水库引入水源,修建了口东水库,打了5口井,建了2个水坝,4个蓄水池。开渠凿井的脚步在继续。

  比解决水源问题更需要时间的是克服理念落后、人心涣散的问题。

  村两委一共8名干部,两位已72岁,最年轻的也50多岁了。“平时主要负责给村民传达一下新政策,完成乡里派下来的任务,再就是办办村民的杂事。”村支书赵合平说。

  但是村两委是带动村子发展最重要的基层组织,村干部没有招商引资的想法,没有为村民谋福利的理念,怎么脱贫?

  村干部的工作开展不利,村民更没有积极性。东井底村2400多人,共26位村民代表,92名党员,其中常住村中的有40多名。李双伍发现开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来的人寥寥无几。

  李双伍有次碰到一位从未见过的村民代表,问他为啥不来参加代表大会,对方回答:“我们开会没什么用,去了又不让我们说话,去干啥?”

  扶志势在必行。

  “你们先发言,我们再答疑,不搞一言堂”

  调动村民的积极性相对简单。

  李双伍建了一个“东井底村发展建议微信群”,专门听村民“发牢骚”。李双伍还向村民承诺:“过来开会就会有收获。你们先发言,我们再答疑,不搞一言堂。”

  在中联部常年的理论工作让李双伍在处理琐碎工作时,想问题更系统更全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政策的解读比一般干部更精准,可操作性也更强。

  “政策解读不能从理论到理论,我现在感到乡村振兴战略里的每一句话都对应着丰富的实践。”李双伍介绍,“行唐县是全国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示范县,我们村也在探索。村民感到开会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很实际,提出的意见也能及时解决,就愿意来了。村民关心这个村子,才能发展好。”

  转变村干部的理念更多要靠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李双伍带着驻村工作组给村里拉项目、跑投资,村两委成员跟着学。“以前在我们村投资、占用土地,先给村里交钱。现在不一样了。有一个投资商愿意投资三四百万,在我们村里搞大棚种植,村支书说,只要他愿意投资,免费协调土地流转给他。这样投资商示范大棚种植,就能让老百姓看到好处,都跟着种,村里就能致富。”李双伍感慨,对村干部来说,不能“杀鸡取卵”,而是要把鸡养大,用来“下蛋”。

  转变了思路的还有李双伍。

  刚到东井底村时,他也曾试图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引进几个来自北京、苏州等地的企业,做些大事,“但企业跟我讨论,在村里投资多少合适?几十万元、一百万元,不值得,企业还要派管理团队。上亿元的项目,村里又承接不了。”

  李双伍将这些规模大的项目对接到县里,重新思考村子规划。

  “村子要发展,必须依靠两类人,一类是返乡创业人员,一类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李双伍反复强调这个心得。这两类人都有在外经营或打工的经验,见多识广,思维灵活,而且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愿意为家乡作贡献。

  在李双伍自己花18元印制的“接地气”的规划图上,有鲜明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村北是观光休闲旅游区;村西是工业开发区,在建和即将开建的项目有11个;村东是种植养殖区,正在开展的最大的项目是预计占地2400亩的现代农业循环园。

  李明李亮兄弟是现代农业循环园负责人。“去年11月他们返乡创业,到今年3月,从做规划、流转土地、种苗、施肥……所有的事,基本就全做出来了。他们是村里人,了解村民的需求,村民也信赖,所以各项进展都很顺利。”李双伍说。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三月底进入东井底村时,已经可以清晰感受到发展的希望。

  驻村时间不到一年,贫困村+龙头企业的利益合作体模式、公益基金捐款+社会资本赠款+个人投资入股的村集体产业发展模式等有效方式都在试行,落实贫困户帮扶政策、修建基础设施、提高文化生活质量都在进行。李双伍和村干部、村民都相信,在他挂职期满时,一定会亲眼看到累累硕果。

  但他考虑的是更长远的事情:怎么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一支能将自治、法治、德治结合好的队伍。

  最重要的是丰富基层组织的领导构成。首先是培养年轻的村两委干部。2月,行唐县委组织部选拔了村里的两个年轻人参加培训,结束后可以作为后备的中坚力量来补充村干部梯队。

  “同时我想做一个实验。”李双伍谨慎地斟酌着这个想法,村两委的干部虽然年龄偏大,但会做村民的工作,可以专做行政管理;一些返乡创业人员、致富带头人等组成了经济合作社,专门发展脱贫致富项目,并且壮大村集体经济。此外,“在村里做群众工作,威望威信也很重要,我希望把村里德高望重的人组织起来,辅助村两委做一些群众工作。”这几股力量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带领村民脱贫攻坚。

  回头看,中联部对口帮扶行唐县已近10年,宋涛部长带头捐出个人稿费,李军、王亚军两位副部长带队了解扶贫需求,一对退休老夫妇匿名解囊20万元帮助建设村粮油加工厂……更有数位干部先后奔赴行唐挂职,李双伍就是走在了脱贫最前线。“举头望明月,低头写文章”,这是中联部同事对李双伍夜生活的总结。在东井底村,这位从理论走向实践的第一书记,将在农村的实践中,提炼出带着露水和泥土味儿、也更深沉的理论文章。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17日 05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