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国第34次南极考察难度大亮点多

2018-04-22 04:2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

  “165天,335人,相比往年,这次考察时间尤其长,更创中国历次南极科考人数之最。在各国南极科考中,这么大的规模也不多见。”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领队、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说。他表示,本次考察航段众多,复杂程度高,任务可谓艰巨,成果堪称丰硕,呈现出诸多亮点。

我国第34次南极考察难度大亮点多

4月21日,“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停泊在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我国第34次南极考察难度大亮点多

科考队员走下舷梯,与在码头上迎接的人员握手。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亮点1:我国南极“第五站”选址奠基

  此前,我国在南极仅建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四座科考站。而今,经过数年选址规划,我国南极科考第五站在南极罗斯海恩克斯堡岛开工奠基。

  记者了解到,恩克斯堡岛位于南极罗斯海维多利亚西岸地特拉诺瓦湾,世界最大冰架罗斯冰架前缘地带,这里是研究南极气候变化的重要海湾之一,周边分布有美国、新西兰、德国、意大利和韩国等国考察站。此外,这里存在一个常年冰间湖,水深条件优越,具备建设不冻港的天然优势。因此,在罗斯海建设科学考察站,对于我国布局西南极科学考察、开展南太平洋海洋调查以及罗斯冰架科学调查,保护南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据杨惠根透露,新站所在地区气候恶劣,变化无常,但“雪龙”船克服困难在罗斯海特拉诺瓦湾进行“地毯式”航行,并利用2017年安装的浮冰区海底地形精密勘测装备,对该海域海底进行地形地貌测量,测线总计近1700公里,覆盖面积超过3000平方公里。考察队共完成从新建站向外海近100公里范围内的海底精密勘测。

  “本次获取的资料基本摸清了新站附近海域的地形地貌特征,为未来新站海洋实验室建设、南极海域海底观测网建设奠定了基础,也提升了我国对南极海洋的立体观测实力。”杨惠根说。

  经过多次调查勘测,最终,考察队完成了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恩克斯堡岛新站临时建筑和临时码头的搭建,实现了发电、海水淡化、通信等功能,并于2018年2月7日举行了新站选址奠基仪式。据悉,中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将是一座常年科考站,可独立支持开展陆地、海洋、大气、冰川等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项目。新站完成奠基后,还将进行保护区划定、综合环境评价等工作,预计将于2019年正式开建。

  亮点2:完成我国在南极最长海洋断面观测

  阿蒙森海是南极周边海域变暖最为显著的区域,也是环南极冰架消退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有重要科研价值。历史上,曾有韩国、美国等少数国家在夏季对该海域开展过研究。然而,至今人类对这片海的了解比对月球还少,中国更从未踏入过这一海域。本次科考中,我国考察队首次“探秘”阿蒙森海。

  3月11日,一套多联网成功回收至“雪龙”船甲板,标志着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完成了阿蒙森海及其附近海域为期9天的海洋断面观测。考察队在阿蒙森海53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陌生海情中,避开冰山和恶劣天气的影响,完成了5条断面、39个站位全深度、多学科综合调查,布放深水潜标1套。考察队沿西经126度,完成了南纬60度—72度46分的海洋断面观测,总长1420公里,跨越12.7个纬度,是中国南极考察有史以来最长的全深度海洋断面综合观测。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史久新告诉记者,该断面从深度近5000米的阿蒙森海深海平原直达500米的近岸陆架区,跨越了南极绕极流区、陆坡流区和陆架区,有着丰富的水团、环流和生态结构变化,尤其揭示了较暖的绕极深层水从深海逐渐向陆架爬升的过程。绕极深层水侵入阿蒙森海沿岸的冰架下,造成冰架底部快速融化,是西南极冰盖损失的主因之一。这一断面观测的完成,为全面认识从海盆到陆架的海洋过程提供了完整的数据支持。

  杨惠根表示,阿蒙森海综合调查是在充满未知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恶劣海况下开展的,这是中国南极考察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初冬来阿蒙森海进行大规模的海洋调查,即便在世界南极科考史上也十分罕见。

  亮点3:“雪鹰601”飞机正式成为“雪龙”之翼

  极地的运输补给一直是极地科考后勤保障的生命线。此前,我国南极考察队缺乏航空能力,成为考察能力的一大短板。而保障物资和人员运输并进行科学考察,正是两年前试飞成功的“雪鹰601”飞机的看家本领。本次考察中,“雪鹰601”极地固定翼飞机首次投入业务化应用,依托这个平台,中国科学家们今年首次对南极三大冰架之一的埃默里冰架进行了重点航空科学观测。

  据介绍,本次南极考察首次实现“雪鹰601”固定翼飞机运载大规模人员进出南极中山站。“雪鹰601”总计执行80次起降,取得多项成果。在科研观测方面,“雪鹰601”共完成21架次的飞行观测,累计飞行超过4.5万公里,观测区域覆盖东南极冰架系统、冰下山脉、冰下湖泊及深部峡谷系统等,获取了高质量的数据。

  在国际合作方面,“雪鹰601”先后到访英、美、澳、俄、法等国的考察站,协助澳大利亚完成莫尔森站前期补给。值得一提的是,2月12日,考察队在罗斯海阿代尔角执行国际合作项目,利用“雪鹰601”协助新西兰南极遗产信托基金组织在此处建立营地,保护修复挪威和英国早期探险家在南极建立的小木屋遗址。“木屋是属于全人类的南极历史文化遗产。”本次考察队领队助理张体军说,这是我国和新西兰首次在南极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方面开展大规模合作,为未来两国深化南极领域合作奠定基础。同时,这次国际合作也为我国南极考察队在南极遗址维护方面积累了经验。

  杨惠根表示,海陆空协同使我国南极科考活动不再受“雪龙号”航期的制约,让更多科研人员高效、便捷地进出南极成为可能。通过与澳、俄、美、英等国在航空方面的深入合作,我国正逐步搭建自己的南极航空网络,逐渐改变中国南极考察的模式,中国极地考察的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22日 04版)

[责任编辑:徐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