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侠骨柔情铸“军魂”——论王培静的小小说创作

2018-05-01 03: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李洪华(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

  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篇幅短小,具有迅速反映社会人生的特点,通常以揭示阴暗、讽刺时弊见长。然而,王培静的小小说创作却另走一途,大多从正面着笔,以写英雄居多,“充盈着一种光明和向上的正能量”。

  王培静拥有复杂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生活积存,但最为钟情的还是军旅题材。虽然下笔成篇数百万言,但他仍然谦逊地把自己定位为“一名热爱文学的军人”。这位从小就有英雄情结的文学爱好者在以笔为旗的“战场”,使出浑身解数,毫不吝啬地挥洒笔墨,编织出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英雄赞歌。

  生与死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军人离死亡最近。在国家利益和人民财产遭受破坏的生死关头,总是军人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正是基于这样对军人和生命的深刻读解,王培静方能在小小说的一方天地塑造出一个个感人的形象。在《军魂》中,我们既为谢连长舍小家为大家一辈子驻守边防而敬服,更为石主任在危急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自己却毅然留在了死亡的威胁中而感动。在《最美女兵》中,我们既为军医鲁一贤终生未嫁把青春年华都奉献给青藏线而敬服,更为她把每个战士当成自己的儿女一样关心呵护而感动。

  值得注意的是,王培静的英雄情结并不单是体现在那些身在军营的战士身上,那些脱下军装的退伍老兵和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人们身上同样也彰显出重诺守信、光明磊落、正气凛然的军人风范。比如说,《父亲的眼光》中,当狱警的父亲从吕秘书长铺张浪费的日常小节中洞察出“这个男人不可靠”的内在品行,严厉拒绝了女儿与他的婚约,在“霸道”和“武断”中体现出正气凛然的军人本色。

  王培静的小小说并不是单纯的质朴粗放,他既喜爱在生死关头和是非冲突中升华人物的英雄品质,也擅长通过家国矛盾和生活纠结来表现英雄人物内心深处的似水柔情,从而使作品彰显出柔软细腻的一面。身在军营的王培静深知,虽然奉献和牺牲是对英雄的最好注解,但英雄也是血肉之躯,也有父母妻儿,也有儿女情长。

  倘若进一步深究王培静英雄叙事的源流,或许可以从传统和地域两个方面去寻其出处。在传统英雄叙事中,铮铮铁骨的英雄演绎着亘古不变的“江湖神话”,他们的言行有着很强的规定性。王培静笔下的那些英雄人物既常怀报国之志,又不失儿女情长,显然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中侠骨柔情叙事传统的现代转换。同时,齐鲁大地既是圣贤之地、礼仪之邦,也是英雄豪杰经常出没的江湖。王培静自幼在这片土地上接受不同文化气息的熏陶滋养,他的英雄主义情结及由此衍生而来的英雄叙事也就顺理成章了。

  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文体,小小说显然不能像其他小说文体那样拥有余裕的时间和空间来驰骋想象。因此,如何在方寸之地成功地写人状物乃是小小说的立身之本。有着三十多年写作经验的王培静深谙小小说之道。在那些为不同英雄人物量身定制的短小篇章里,王培静既像一个胸有千壑的将军,站在战地制高点,发号施令、调兵遣将,又像一个成竹在胸的画师,立于卷轴初始处,调色研墨,谋篇布局。纵观王培静的小小说创作,无论是书写军旅生活还是描绘人生百态,无论是歌赞伟岸英雄还是叙写平凡人物,他总是从小处着笔,在高端立意,先设置悬念,再造突发情节,最后给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没有任何花招机巧,只是以质朴平实的笔调叙述温暖动人的故事。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01日 08版)

[责任编辑:孙佳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