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温故】
作者:赵银芳(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咏史》,全诗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唐文宗是一个有进取心的皇帝,即位之后,去奢从俭。为重振朝纲,改变朋党相互倾轧,宦官掌握禁军、干涉朝政的恶劣状况,他曾两次谋诛太监,均以失败告终,抑郁成疾,含恨而终。官居下僚却有济世志向的李商隐作诗痛悼文宗、反思现实,借“咏史”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人常云,李商隐诗歌晦涩难懂,难就难在他爱用典故。此诗颔联、颈联、尾联,三联中连用五典故。
首联开门见山,用笔大开大合,纵贯历史长河,从前贤治国理家事件中,得出经验教训:勤俭节约与奢侈浪费为家国兴亡之关键。颔联上句“何须琥珀方为枕”用了南朝时的典故,琥珀自古就被认为是极贵重之物,也是一味镇痛良药,据《南史·宋·武帝纪》宋武帝率兵打仗时,毫不吝惜地将自己的琥珀枕打碎,分赐给将士作金疮药。“真珠”即为“珍珠”,颔联下句“岂得真珠始是车”借用的是《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记载的战国事。魏惠王向齐威王夸耀自己用珍珠饰车,明晃晃照亮十二乘之车。齐威王不以为然,称他珍惜的宝物是贤臣良将,人才足以光耀千里,为国增辉。此联是说,作为君主,要学宋武帝、唐德宗、齐威王之好,勤俭爱民,不追求华丽的物质。
颈联典故含在“青海马”和“蜀山蛇”两意象中。“青海马”曾见于《隋书·西域传》。活跃于青海一代的吐谷浑部族尝得波斯草马,日行千里,生骢驹,称“青海骢”。以“青海马”代指为国效劳之良才。东晋常璩《华阳国志》称,秦惠王将五女许配到蜀地,蜀派五壮士去迎接,路遇一条大蛇入穴,五壮士拔蛇失败,山崩,将他们都压在了山下。蜀山蛇在此指宦官、佞臣。这句是说唐朝国运衰微,栋梁难觅、佞臣难拔,难逃灭亡趋势。
尾联奏响哀曲。“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意为当年舜唱《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但是清世已不在,天下大治之局难追,徒余哭声绕耳。“南风曲”即指“南薰曲”,为舜所作,是太平歌。“苍梧”是舜驾崩的地方,“翠华”指翠羽为饰的天子仪仗队旗帜或车盖。这是对文宗的同情和哀叹,隐晦地指出虽然文宗以身垂范、勤俭持国,但由于穆宗、敬宗两朝奢靡成性,唐朝大厦将倾的颓势无可挽回,暗中也有伤己之情,有生不逢时、报国无门之叹。
在此诗中,李商隐有感而发于文宗朝之事,由之扩展至大唐兴衰,进而联想到历朝历代,推理出国家灭亡是人为导致的。这和他在《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中提出的“又闻理与乱,系人不系天”的归纳是一致的,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更有兴亡规律和得失经验的理性总结与犀利批判。这在我国咏史诗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对进一步提升此种题材的意蕴具有进步意义。相对其他咏史诗,李商隐诗歌尤其讲究出处和来历,绣织丽字,镶嵌典故,包藏细密,艺术性极高。咏史诗至唐而盛,而唐之咏史至李商隐则具有里程碑意义,他丰富了这类诗的题材,探索了新的手法,使咏史诗思想性、艺术性臻于和谐统—。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在咏史诗中诗和史熔铸在一起。勤俭兴国兴家,奢靡亡国亡家,这是千古常谈和必谈话题。“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倡勤俭节约之传统美德在我国历史悠久。战国时期,秦穆公问属下才士由余曰:“古之明王得国失国何以故?”由余答曰:“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北宋司马光云:“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清人朱柏庐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治国如理家,官清则民俭,吏廉则风淳,勤俭节约于国于家都是大有裨益的。李商隐在咏史,我们也在咏史,咏史的目的在于鉴今,在于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运用到现实中。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奔赴延安,实地采访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被红军的勤俭和素朴深深感动,用文字将其定格在《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让全世界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清廉和素朴都有了深刻印象。80年光阴悄悄流转。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的话语作结,提醒全党同志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因此,全体党员都应当坚持勤俭节约、抵御奢侈浪费,同时也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让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