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辽宁长海县:海岛垃圾将实现自产自消

2018-05-07 04: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农村垃圾处理新探索系列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吴琳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春燕

  在全国唯一的海岛边境县——辽宁大连市长海县,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已开展了两年。今年3月,《2018年长海县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计划》正式发布,让这个港湾连环、沙滩延绵、森林覆盖率达44.4%的长山群岛进入垃圾分类的升级状态。

辽宁长海县:海岛垃圾将实现自产自消

辽宁长海县 刘德斌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1.垃圾分类深入人心

  出入海岛,船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而船舱则是海岛的“窗口”之一。登上入岛的客船,舱内坐席靠背上,整齐划一的垃圾分类指南座套,让人一下子对“长海县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推进办”)这个机构有了第一印象。蓝、红、绿、橙四色标识分别代表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不仅让乘客在旅途中知晓了长海县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也让人们感受到海岛人用心、细致的垃圾分类意识。

  据悉,全岛21艘县级客运航线船只全部配有垃圾分类指南座套。垃圾分类的宣传语随处可见。长海县所有的公交候车亭都有垃圾分类广告,所有的居民楼道都有垃圾分类宣传板海报,所有的垃圾收集点都设有垃圾分类投放提示牌。目前,全岛已建设了19个垃圾分类主题宣传亭。

  在长海县,垃圾分类还被编入学校教材,所有的幼儿园、中小学均广泛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实践活动。垃圾分类培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垃圾分类宣传上电视、登舞台、进市场。

  在长海县,垃圾分类宣传随处可见,7万多名海岛居民无人不知要对垃圾进行分类。

辽宁长海县:海岛垃圾将实现自产自消  

辽宁长海县旧衣物回收箱每周定期有人收运。光明图片

  2.旧衣物分类处置物尽其用

  将爱心公益项目与旧衣物收集再利用结合,是海岛人在践行垃圾分类过程中的创新。2016年,长海县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正式启动后不久,《长海县旧衣物收集处理方案(试行)》出台,同时,“衣暖人心”公益项目正式启动,旧衣物回收箱迅速在全县5个镇23个村铺开。

  “2016年全县共收集旧衣物25吨,去年共收集旧衣物65吨,收运、分拣、再利用、外运等旧衣物回收体制的建立,让海岛人很快习惯了旧衣物分类处理。”长海县“推进办”工作人员林华告诉记者,居民投放在回收箱中的旧衣物由专人每周固定时间回收1~2次,然后志愿者对旧衣物进行集中收集、分拣、清洗、消毒等,通过再利用项目,将可改作他用的衣物制作成抹布、套袖、围裙、鞋垫、爱心坐垫、环保购物袋等,进行义卖或作为宣传品、奖品发放。目前,已有上千个“爱心坐垫”铺设在候船厅、公交车以及养老院的座椅上。

  据悉,长海县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共有10个方面17个项目试点,制定各类方案18个。除旧衣物收集处理工作方案外,还有垃圾分类减量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废旧玻璃塑料收集处置工作方案、农村厨余垃圾堆肥工作方案、家庭餐厨垃圾处理器安装方案、定点回收家庭过期闲置药品试点方案、电脑手机手表销售维修网点垃圾分类方案、“限塑”工作方案等。

  目前,海岛内各类垃圾都建立了回收系统。建于大长山岛三官庙村的餐厨垃圾处理站,县镇酒店、旅店、饭店、食堂等涉餐饮机关企事业单位基本都被纳入该站收运处置范围。特制的厨余垃圾收运车,每天早晨、中午两次将厨余垃圾收集起来。处理站日均处理厨余垃圾1300斤,机械处理后每天可生成30~40斤干肥料还耕于林,并且还建立了旧家电、玻璃塑料泡沫、废旧纸张、过期闲置药品、废旧电子产品等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置体系。

  军嫂刘凤芝,是海岛垃圾分类指导员,也是一名志愿者,每天早上她都会到社区的垃圾收集点指导海岛居民分类投置垃圾。“海岛人现在都知道垃圾要分类了,但是具体做起来还是会遇到问题,需要有人指导,一般指导个四五次基本就会分了。”刘凤芝说。

  大长山岛东山社区振海小区的居民徐维忠,是海岛垃圾分类最早的参与者之一。他告诉记者,县政府给家家户户都安装了厨余垃圾处理器,每家都配发了垃圾分类指南和分类垃圾桶,小区里有垃圾分类文化墙、垃圾分类亭,大家都把不同种类的垃圾分得很清楚了。“现在在岛上很少能看到垃圾了,环境变干净了,人也变文明了,随手乱扔垃圾的人很少见了。”徐维忠说。

  记者了解到,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启动后,长海县一年外运的可回收物、旧衣物总计千吨以上。今年,长海县进一步扩大海岛村屯垃圾分类试点覆盖面,各镇所在岛屿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收集处置覆盖率将在50%以上。

  3.终端处置在海岛遇瓶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制定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大连被列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先行区,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5%以上。

  长海县的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在不断发现问题。“长海推进垃圾分类减量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垃圾前端、中端、末端处置一体化’的生活垃圾管理新模式。”“推进办”负责垃圾分类设计和指导的科长马立岩告诉记者,“海岛的垃圾末端处置目前还存在垃圾卫生填埋场不够用、垃圾运到岛外成本不堪重负、建焚烧场全县各岛内垃圾日产量不够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长海县正在组织专家论证垃圾终端处理的可研报告。“在垃圾终端处置方式尚未确定的前提下,我们必须从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和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做起,从源头实现垃圾减量。”马立岩说。

  长海是中国北方知名的海岛旅游目的地,去年上岛游客12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12亿元。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垃圾产量逐年增加。据统计,目前,长海县人均日产垃圾1.57千克,比全国人均数高出0.57千克。垃圾分类减量以及科学解决好垃圾终端处置刻不容缓。

  4.寻找垃圾的资源化之路

  填埋、焚烧、堆肥、循环再利用,目前垃圾终端处置无外乎这几种方式。可是,填埋有气味且占用土地资源,处理成本高。焚烧二氧化碳排放高,容易产生有害气体,废气难以控制,且投资大、运营成本高。这两种全国各地使用最多的垃圾处理方式,目前被普遍认为不该优先考虑。而堆肥、循环再利用的垃圾资源化技术也仅限于一小部分垃圾。

  能不能为更多垃圾,甚至所有垃圾找到资源化之路,是当前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记者了解到,大连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10年探索。去年年底,大连市政府“十三五”规划重点推进项目——“完全资源化生活垃圾热解处理系统设备”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目前大连市发改委已立项,将采用这一系统设备进行分散式垃圾处理示范试点。

  这套设备由大连惠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目前已取得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有了这套设备,生活垃圾就不是废弃物,而是生产原料。”公司董事长、大连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主任徐庆惠说。

  经压缩的垃圾进入这套足有150米长的设备后,首先进行自动分类,经干化处理后形成复合燃料,再经热解转化、气体净化、自动化控制、三废处理,生成可燃气体。“这套设备如果每天处理100吨垃圾,可产出可燃气体8万立方米。可燃气体热值超过1200大卡,可满足24万平方米供热。”徐庆惠说,这条全封闭生产线,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消,整个生产过程无烟尘污染、无异味扩散、无有害气体产生,基本实现零排放、零污染。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07日 09版)

[责任编辑:潘兴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