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族文化绽放边疆大学——云南边疆地方高校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走笔

2018-05-13 02: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

  在美丽的彩云之南红土高原,生活着25个少数民族,他们创造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稻作文化、服饰文化、节庆文化,使云南成为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大观园。然而由于市场化冲击、传承人才缺乏等原因,许多珍贵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濒临绝境。近几年来,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的许多高等院校毅然担负起抢救性保护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重任,创建了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人才的特色教育体系,为传承民族文化与边疆地区高校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

民族文化绽放边疆大学——云南边疆地方高校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走笔

保山学院珠宝学院的学生正在工作室里制作玉石工艺品。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摄/光明图片

  大学里的文化传习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传承人才、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是大学的责任。”云南玉溪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张学武对记者说。

  记者近日走进玉溪师范学院校园内的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馆内各种民族民间文化作品琳琅满目,收藏了师生们在民间收集整理的民族民间文化音像资料近500套,还有7200余件木雕、青铜、刺绣、陶艺等民族特色艺术作品。墙上挂着一个个国家级和省级“名师工作室”的金色牌匾,工作室内的学生在名师们指导下,正在兴致勃勃地制作木刻和陶器。

  据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馆长张汉东教授介绍,早在2006年,玉溪师范学院依托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的地缘、亲缘关系和丰富资源,建立了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地方高校教育改革的共赢。目前传习馆建立了13个实验室,开设了15门本土化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全校各专业学生都在传习馆选修课程,学校教学名师和一批民间艺人在传习馆累计培养了4万余名学生,还对来自泰、韩、美等国的300多名留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技能培训。

  玉溪师范学院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已成为中国艺术人类学会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站、云南省非遗进校园基地,探索出一条现代大学非遗传承的发展之路。

  坡芽歌书背后的大学团队

  2006年7月,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的坡芽歌书合唱团远赴俄罗斯,夺得第九届世界合唱团歌唱比赛冠军组无伴奏民谣组别金奖。在今年4月初文山州庆晚会上,富宁坡芽歌书合唱团用优美的天籁之音抒发了对壮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在这个全部由非专业歌唱演员组成的合唱团中,有多位成员毕业于文山学院。而在文山学院,同样有一个由在校学生组成的坡芽歌书合唱团,为传承弘扬坡芽歌书文化提供了人才支撑。数年前,文山学院通过对坡芽歌书文化的调查、挖掘和研究,为“坡芽歌书”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传承坡芽歌书文化是文山学院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缩影。文山学院是地处“老、少、边、穷、山、战”地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一所地方高校。多年来,文山学院积极做好以壮文化为先导的地方民族文化的挖掘、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先后开展了壮族稻作文化、句町文化、地母文化、坡芽歌书、太阳鸟母文化、云南壮剧等民族文化的调查、挖掘和研究,出版了《壮族文化》《云南壮族美术史》等一批研究成果,开设了《民间美术》《滇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课程,美术学被确定为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这些成果和特色学科建设,为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

  “我们充分挖掘文山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让更多的民族民间文化进入大学课堂,融入学生的血脉之中。”文山学院党委书记熊荣元对记者说。

  培育工匠雕琢美玉

  云南具有深厚的玉文化史,古有“玉出云南”之说。南方丝绸之路横穿保山市从腾冲出境,2000多年的贸易通道和当地丰富的玉石资源,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保山珠宝文化,也催生了专门培养珠宝文化人才的保山学院珠宝学院。

  在珠宝加工工作室里,一排排机器后面,大学生们正低着头专心致志加工玉石,有的在雕刻,有的在打磨,其中还有8位来自缅甸的留学生。缅甸留学生相猛江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对记者说:“我来了7个月,正在学习雕刻玉马。”

  每到周末傍晚,在珠宝学院大楼前的小广场上都要举办大学生创业超市实践平台活动,珠宝学院的同学们把自己在工作室里制作的玉石工艺品带到这里摆摊销售,展示自己的文化创意和劳动成果。人流如织的创业超市十分受师生们欢迎。

  “我们在全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珠宝学院,注重在工作室里培养学生,培养从原材料到设计、加工、销售的一体化人才,连续五届毕业生和培训生就业率100%,自主创业人数占35%,在云南高校中创业率居第一位。在保山,有40余家珠宝店是我们的毕业生开的。”珠宝学院院长祝立业自豪地告诉记者。

  据祝立业介绍,珠宝学院的专业设置与市场接轨,目前共有“珠宝玉石的鉴定与加工”等5个本科、专科专业,建立了20多个工作室和6个校外实习基地。师生作品连续3年在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和“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云南赛区夺得金、银、铜奖10项,连续3年获得云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玉雕手工加工技能第一名。

  民族民间文化还在云南许多地方高校争相绽放。刚成立不久的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结合滇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优势,开设了珠宝学院、傣医药学院、普洱茶学院等,培养应用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在滇西南的普洱学院,学生们不仅在校园里学习绝版木刻技艺,还可以在茶马古道重要驿站宁洱县那柯里·绝版木刻教学学生创业创新实践基地实践,通过绝版木刻艺术形式展示普洱茶文化,为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作贡献。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13日 04版)

[责任编辑:潘兴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