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尘封4000年口弦琴现身

2018-05-23 03: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尘封4000年口弦琴现身

石峁遗址出土骨制口弦琴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光明日报西安5月22日电 记者张哲浩、见习记者张亚雄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近日,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考古队在数以万计的各类器物中,甄别出一批距今约4000年的重要乐器——口弦琴。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石峁遗址考古领队孙周勇研究员表示,石峁遗址骨制口弦琴绝对年代距今约4000年,数量有20余件,系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口弦乐器,考古背景明确、共存器物丰富、结构完整、特征明确,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发现。

  据介绍,石峁遗址骨制口弦琴均出土于皇城台东护墙北段上部的“弃置堆积”内。这里出土的骨制口弦琴制作规整,呈窄条状,中间有细薄弦片,一般长8~9厘米,宽约1厘米,厚仅1~2毫米。与其共存的还有骨制管哨和陶制球哨。最新的测年数据显示,这些口弦琴制作于距今约4000年前。

  口弦琴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古乐器,素有人类音乐“活化石”的美誉,是中国古代颇具诗性的乐器之一。其在我国先秦文献中被称作“簧”。《诗经·君子阳阳》载:“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诗经·小雅·鹿鸣》则曰:“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而现代口弦琴是中国最小的民族乐器,流行于我国蒙古族、羌族、回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满族以及分布于云南的部分少数民族中。国外的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北欧拉普人、北海道阿依努人等也擅长使用此类乐器。可见,口弦琴具有广泛的民族性,为世界上多个民族所使用,保持着人类早期乐器的原型特质,是一种世界性的乐器,承担着沟通人神天地的功能。

  此次考古新发现以颇具特色的形式发布,并将在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博物馆进行为期15天的展览。在21日上午的石峁遗址出土口弦琴新闻发布会暨口弦琴首展开幕式上,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多名中外音乐家共同目睹了这一古乐器的芳容。口弦琴演奏家陈志鹏还进行了现场演奏,让观众聆听到了来自远古时代的乐声。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23日 09版)

[责任编辑:李伯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