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扬,系中信出版社编辑
望红台是苏区人民守望红军的地方。当年的苏区人民、今天的老区人民、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都在望红台上。这是他们用坚定的信仰和一颗颗滚烫的心铸就的高台。
红色基因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记牢,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基于此,四川省文联、四川省曲协与巴中市委市政府、巴中市巴州区委区政府共同打造了四川曲艺剧《望红台》。本剧主创团队立足于守正出新传承发展的创作方向,巧妙地将四川曲艺打造出了曲艺史上唯一的一部红色浪漫经典。本剧由曲艺专家李蓉策划并担任艺术总监,巴中市作协主席秦渊编剧,巴中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向胜作曲,中国评剧院一级导演安凤英任总导演。
《望红台》以大山和杜鹃这一对人物命运走向为主线,选取红军长征路上的一个点——苦水台,通过苦水台变成甜水台再变成望红台的历史演绎,艺术地反映出红军来之前的苦难、红军到来的甘甜、红军走后的守望,表达苏区人民坚定的信仰和守望的情怀。作品跳出“一人一事”的传统叙事方式,用十一个四川曲种和民间歌谣、民间舞蹈等形式,实行跨界融合,共同讲述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从而彰显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主心骨的大主题。剧中运用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四川盘子、四川竹琴、四川谐剧、四川荷叶、四川莲花落、四川车灯、四川金钱板、四川方言诗朗诵、四川莲花闹等十多个四川曲种,使整个作品具有浓烈的四川文化的典型特质。
该剧舞台呈现的多维空间令人耳目一新。一是曲艺演唱的空间;二是情景再现的空间,其中包括曲艺表演与情景再现相融合的空间;三是情景再现的第二空间,即由长征在远方而形成的空间,包括杜鹃与大山灵魂对话的空间;四是时间推移的空间——空间与空间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交织。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空灵的、唯美的、写意的、充满哲学思考的舞台呈现,从而构成了强烈的戏剧性与震撼心灵的艺术表达。
最值得一提的是本剧的所有参演人员,他们都是红军的后代,来自于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他们是在用真情实感演绎着祖辈的故事。他们的表演是动人的,由心而生的是精彩的。他们用赤诚的情怀表达苏区的情怀,用长征的精神书写精神的长征。
余以为《望红台》立足川陕苏区,不着一枪一炮表现长征、把握人情人性表现长征、依托四川曲艺表现长征、采取诗画手法表现长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作品。其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情感真挚,让人深受感动和教育,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好作品,是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好作品。此外,通过《望红台》培养了一批曲艺人,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四川曲艺的博大精深,并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与力量。
守本、创新、传承、发展——曲艺剧《望红台》保留传统曲艺人“坐地传情”的表达方式,巧妙地将多种曲艺形式与人物的内心情感紧密结合;通过传统与现代、空间与空间、写实与写意的表现手法达到一种入境、入情、入心的形而上的美学表达,从而使得传统曲艺更具当代性、观赏性,焕发岀新的生命力与戏剧张力。传统文化的传承要一代人、两代人、三代人……红色基因的传承要一代人、两代人、三代人……《望红台》正是这样一部行走在传承路上的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