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要致富,关键还在党支部

2018-05-28 05: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最美基层干部】  

要致富,关键还在党支部

——记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泉湖镇永久村党总支书记王生兵

光明日报记者 宋喜群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姚昆

  产业调整跟不上、农户抵御风险能力弱、村班子带富能力不强,让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泉湖镇永久村这个曾在20世纪90年代远近闻名的明星村,一度落后变成了后进村。

  短短五年时间,情况又发生了神奇的逆转:在强队伍、谋发展、兴产业、夯基础等一番努力之后,村党支部成为肃州区基层党建示范点,经济发展上的“扫尾村”一跃成了肃州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带领永久村找回“明星光环”的人叫作王生兵,他是一位80后。

  关键还在党支部

  2013年,在村上工作16年,担任过文书、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副书记的王生兵当选永久村党支部书记。“80后的书记能干啥?”这是村民对这位年轻村书记的质疑。当时,村里的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干部说话没人听。

  王生兵因此上门请教了老书记王兵儒和一些党员群众。老书记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党员群众的需求多了,但村上一没钱,二没权,想搞好工作太难。”“我也想发挥作用,但就是八卦阵里骑马——想不出路子,不知道力气该往哪里使。”老党员吴希贵更是无奈。“别怨我们宁听贩子的,不听干部的。你们忙是忙,但我们最想要的还是致富的引路人。”村民王建虎抱怨道。

  一个多月的时间,王生兵基本跑遍了全村400多户。在农户家里、在田间地头、在大小会议上,他和村民面对面共商发展出路。

  “根子主要是党支部凝聚力不强,要发展致富,关键还在党支部。”一个月后,王生兵组织召开了村“两委”会议,向班子交了底,“要富起来,首先要让支部强起来,推动党员把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一方面,他主动请乡党委指派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委副书记挂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帮助解决村“两委”班子软的问题;另一方面,实行班子成员包挂村民小组、包抓重点工作、帮扶重点对象的“两包一帮”工作机制,明确班子成员分工职责。

  发展设施农业准没错

  “可以发挥城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设施种植,走规模化、集中化发展的路子准没错。”王生兵提出发展设施农业,搞温室、种大棚,建好服务城区“菜园子”的思路。

  温室怎么搭、种什么、怎么管……种种疑虑让农户踌躇不前。争扶持、请专家、引技术、跑市场……王生兵动员4名党员率先建起11座高标准日光温室,示范种植西红柿、辣椒等新品种。

  一茬西红柿3万元,一棚辣椒2万元,这让农户看到发展设施农业的前景。不到5年时间,全村设施农业的发展已形成规模。目前全村日光温室约420座,建成百亩高标准日光温室小区4个、百亩钢架大棚小区3个、花卉苗木繁育基地1个、千亩土地流转示范基地1个、蔬果休闲采摘园1个。60%以上的农户参与到设施农业发展中,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不足10000元跃升至15500多元。村里化解了20多万元的村级债务,还实现了160多万元的集体积累。

  “产业是发展了,可卖菜还是太辛苦,下一步要发展高标准的设施农业。”王生兵又介绍了今后的发展大计,“我们要大力发展休闲、观光、采摘农业,整治环境,吸引城里人来旅游,把农业资源变成钱,让群众收入更高。”

  还有五户没脱贫

  “政策好得很,可心里没底,万一赔钱,贷款怎么还?”面对区里出台的产业扶持办法和小额贴息贷款等精准扶贫政策,永久村的11户贫困户犯了难。区乡村三级领导干部多次入户做工作,但贫困户们仍摇摆不定,下不了决心。

  为不让好政策浪费,王生兵苦思脱贫之计。终于,他提出“政策帮扶、贷款扩容、合作社支撑”的帮扶思路,由村上两个产业合作社党支部牵头,采取订单帮扶的方式,确保贫困户发展产业后产品有销路、收入有保障。同时,动员合作社成立以党员示范户和科技示范户为中坚力量的四支服务队伍,从生产种植、技术指导、标准管理、销售流通四个方面为贫困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增强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在其努力下,共有10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发展设施产业,申请小额贴息贷款22万元。

  “现在还有5户没脱贫:有3户收入上达到了脱贫标准,可房子成了危房,通过帮扶,这个月就要动工盖房子了。还有两户家里缺劳力,只能政策兜底了。”王生兵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表示,“今年年底一定要让这5户都脱贫!”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28日 05版)

[责任编辑:孙宗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