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慧眼识“兵马”的伯乐走了

2018-05-31 05: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慧眼识“兵马”的伯乐走了

——秦始皇兵马俑文物确定者赵康民逝世

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张亚雄

  最早确定秦始皇兵马俑是重要文物并亲手进行修复的人——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博物馆原馆长赵康民先生,于5月16日晚9时30分逝世,享年82岁。

慧眼识“兵马”的伯乐走了

赵康民 资料照片

  深耕文博考古领域40余年

  赵康民,陕西阎良关山人,1936年生,研究馆员,曾任临潼区博物馆馆长。确认并修复兵马俑时,为临潼县文化馆文物干部。

  临潼区博物馆还陈列着赵康民生前亲手修复的陶俑,包括三个武士俑、一个车士俑、两个跽坐俑。

  赵康民的次子赵奇告诉记者:“父亲很伟大,一生奉献给了考古事业。他曾对我母亲说,对父母他是个不孝子,对子女他不是个称职的父亲。为了工作几乎没有管过家里任何事。父亲极其热爱工作,就连他的孙女结婚当天,仍然在伏案写作。”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徐卫民向记者讲述了与赵老相识的经过:1989年,结束在陕西师范大学硕士阶段的学习后,徐卫民前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工作,因此与在临潼工作的赵老有过较多接触。

  徐卫民说:“当时赵老是临潼区博物馆的馆长。赵老的贡献不仅仅是发现并修复兵马俑,还有此前对秦陵的深入研究。从临潼区博物馆馆长任上退下来后,赵老一直关注着博物馆。在临潼区博物馆,经常能看到他在那儿给观众免费讲解、签名。虽然人很消瘦,但精气神很足。”

  据介绍,赵康民1990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秦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文物学会会员。赵康民从事文博考古工作40余年,发现、参加、主持发掘姜寨原始聚落遗址、秦兵马俑一号坑、秦始皇陵便殿遗址、秦始皇陵马厩坑、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唐庆山寺上方舍利塔地宫、关山唐墓、明刘懋石室墓等。撰写出版专著有《骊山风物趣话》《骊山胜迹》《临潼县志·文物志》《临潼碑石》。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简报40余篇。

  最早确定兵马俑是重要文物并进行修复

  距离首次发现兵马俑已有四十多年,很多人都知道当年第一铲铲到兵马俑的农民杨志发,却不知道赵康民。

  赵康民曾写过一篇题为《秦始皇兵马俑发现始末》的自述文章,介绍了秦始皇兵马俑发现和发掘的经过。他在文中说:“作为一个基层考古工作者,1974年,我有幸率先科学地鉴定、修复、命名和试掘了现已被公认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坑,拉开了发掘这个庞大的地下军阵的序幕。”

  发掘期间,正巧有一位当时在新华社任职的记者蔺安稳回临潼休假探亲。凭着敏锐的职业嗅觉,结束休假返京后蔺安稳随即写了一份题为《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的情况反映,并交给《人民日报》内参。

  他在情况反映中说:陕西省临潼县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一批武士陶俑。陶俑身高1.68米(应是1.78米)。身穿军服,手执武器,是按照秦代士兵的真实形象塑造的。秦始皇陵周围以前曾出过陶俑,但都是一些体积不大的跪俑,像这种真人一样的立俑还是第一次发现。特别珍贵的地方在于这是一批武士,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而秦代士兵的形象,史书上没有记载。这批武士陶俑是当年三四月间,当地公社社员打井时无意发现的。从出土情况推测,当时陶俑上面盖有房屋,后来被项羽焚烧,房屋倒塌埋藏了2000多年。这批文物由临潼县文化馆负责清理发掘,至今只清理了一部分,因为夏收,发掘工作中途停止了。

  这份情况反映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同志亲自批示国家文物局:“建议请文物局与陕西省委一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好这一重点文物。”

  接到指示,国家文物局致电陕西省文物部门,并与陕西文物工作者展开联合发掘。随后,大批埋藏两千余年的兵马俑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31日 09版)

[责任编辑:孙宗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