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风云二号H星:助力“一带一路”国家应对自然灾害

2018-06-06 03: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助力“一带一路”国家应对自然灾害

——专家详解风云二号H星

光明日报记者 袁于飞 陈海波

  6月5日,我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家族的最后一颗星——风云二号H星成功发射。应世界气象组织及亚太空间合作组织要求,风云二号H星的定点位置将由原定的东经86.5度更改为东经79度。

  “风云二号H星定点位置向西部布局,有着重要意义。”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说,这使我国风云系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可有效覆盖我国全境、“一带一路”沿线、印度洋和大多数非洲国家,让这些国家和地区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

  填补印度洋区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监测空白

  “风云二号H星是风云二号卫星工程发射的最后一颗星,该星对确保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业务的连续稳定和向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平稳过渡具有重要意义。”赵坚说,风云二号H星进一步优化了“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轨道布局,更好地覆盖我国天气系统上游地区,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取气象资料,提高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另外,风云二号H星响应了世界气象组织希望中国加强印度洋区域的卫星观测,避免该区域出现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监测空白的建议,可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以及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提供气象卫星监测服务。” 赵坚说,根据国际灾害数据库的统计,“一带一路”沿线高山、沙漠、海洋等无人区较多,气象资料缺乏,自然灾害严重,相对灾害损失是全球平均值的两倍以上,且以气象灾害居多。风云二号H星定点位置向西部布局,可以帮助这些地区应对自然灾害。

  “2018年4月13日,世界气象组织给中国气象局来函,希望中国气象局尽可能考虑加强印度洋区域静止气象卫星观测。”风云二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魏彩英介绍,为了使风云气象卫星更好地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气象防灾减灾提供服务,风云二号H星完成4个月在轨测试后将布置到东经79度赤道上空。在“一带一路”沿线遭受台风、暴雨、强对流、森林草原火情、沙尘暴等灾害时,可通过世界气象组织常任代表或其指定的联系人申请启动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中国气象局将调动值班的风云气象卫星,对受灾区域进行五六分钟一次的高频次区域观测,并处理生成图像和定量产品,通过中国气象局卫星广播系统、国际互联网及卫星广播直接接收等多种方式向申请国家提供卫星云图及相关定量产品,为其防灾减灾救灾提供及时的信息保障。

  赵坚说,风云二号H星成功发射后,我国将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免费分发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和产品,将我国赠予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卫星云图接收站进行免费升级并提供风云卫星气象应用技术培训,满足该地区对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数据获取及应用的急需状态。

  目前东半球的气象预报主要靠中国的气象卫星

  “风云二号H星是风云二号卫星工程发射的最后一颗星。经过40多年发展,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算上本次发射的风云二号H星,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成功发射了17颗气象卫星,有8颗卫星在轨运行,形成了风云一号、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风云四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大系列,并实现了升级换代。”赵坚说,我国现在可以对全球和区域范围内的极端天气、气候和环境事件进行及时高效观测。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风云二号系列卫星应用技术不断提高,成为我国定量化应用最好的卫星。卫星资料和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重要领域,特别在台风、暴雨、大雾、沙尘暴等监测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预报员监测重要天气必不可少的手段,为各级政府防灾减灾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信息。”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介绍,以风云二号H星为例,我国天气系统大部分自西面移动而来,例如寒潮、降水云带等,一般以自西向东路径从中亚进入新疆,进而影响我国西北、华北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这颗卫星具有独特的定点位置,可以更好地观测中亚地区和印度洋上空的天气系统,帮助我国预报员及时获取天气系统演变情况。

  “目前形成了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美国(日)气象卫星与欧洲气象卫星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东半球的气象预报主要靠我国的气象卫星提供相关资料。”魏彩英介绍,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在气象卫星等高技术领域的差距,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成为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正在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500多家用户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确定了我国地球观测领域的国际地位。

  到2025年我国将有11颗气象卫星投入使用

  “风云二号H星成功发射后,我国还会发射其他气象卫星,提高我国气象精细化服务和保障水平。根据《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我国明确与气象事业紧密相关的有11颗卫星。”赵坚说,确保后续业务运行的有3颗风云三号卫星,2颗风云四号卫星,1颗晨昏轨道气候卫星,1颗高精度温室气体探测卫星和1颗高光谱卫星。此外,全新研制的有1颗静止轨道微波探测卫星和2颗降水测量雷达卫星。

  赵坚介绍,我国还将全新研制静止轨道微波探测卫星。将静止轨道遥感探测的高时效性优势和微波对云雨大气独具的穿透性探测能力相结合,有力提升对快速变化的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系统的监测预警能力。该星成功发射后,将与风云四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组网运行,大幅度增强我国对天气预报,尤其是对降雨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精细监测的能力。

  “我国还将研发降水雷达测量卫星。采用主动降水测量与被动微波和光学成像遥感相结合,实现降水和云雨大气参数遥感探测,获取融化层高度和厚度信息,为提高降水数值预报的准确率,提供有力支撑。”赵坚说。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06日 08版)

[责任编辑:白丽克孜·帕哈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